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庸之道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森  王薇 《理论导刊》2005,(11):38-40
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中庸之道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因素,其目的在于营造“万物育焉”的全方位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概括地讲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制度的和谐等方面。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核心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主要有三个构成部分,即前提性构成、基础性构成和上层性构成,是物质基础、决定力量、有序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内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指明了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即坚持科学发展,诉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公民社会,致力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建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变革和丰富的必然性: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新目标的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念,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的理念,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和细化提出了必要性:在功能定位上,从立足于教育改造人转向立足于尊重激励人;在方向上,通过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的渗透;在对象上,注意区分不同层次,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大力加强国家意识、生命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意识、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为重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在语言上,摈除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旧范畴,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吴乃和 《学理论》2008,(9):18-19
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因素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个体精神和谐的塑造。 精神的和谐,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和表现。对个体的人来说,肉体固然是生命的基础,但人要保持理性、获得发展、创造价值,都必须有和谐精神的支撑。人如果没有精神,就失去了人的本质意义;人如果精神不健全,就不能正常生存发展,并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要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社会构想的合理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和谐社会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深刻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问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指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进而实现了和谐社会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孕育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注重对和谐的追求,这里的“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等多方面内容;在如何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富之,教之”的理念,既强调了物质基础对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性作用,也看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德修养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这些宝贵的思想构成了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的优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是自然、人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它不仅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这样,通过对象性劳动的中介,两个“和谐”在价值旨趣上就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殊途同归了: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老好人”现象,在思想作风建设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唾弃和反对。但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后,“老好人”现象好像又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他们的一些看法虽然错误,但却有一定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思想深处加以剖析。一日“有利和谐”。有些人认为,“老好人”现象奉行“和为贵”,这是民族传统道德,在理论上讲并没有错。他们觉得“老好人”与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共通之处,感到“老好人”的实质就是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允许乃至鼓励“老好人”现象存在。有的甚至认为,大家都做“老好人”,社会也就和谐了。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究竟应该提倡还是反对“老好人”现  相似文献   

11.
《Critical Horizons》2013,14(1):131-158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ritical comparative reading of Ulrich Beck and Herbert Marcuse. Beck's thesis on ‘selfcritical society’ and the concept of ‘sub-politics’ are evalua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arcusian critical theory. We argue for the continued relevance of Marcuse for the project of emancipatory politics. We recognise that a focus upon the imminent and spontaneous possibilities for radical social change within the ‘sub-political’ is a useful provocation to the high abstractionism of much critical theory, but suggest that such possibilities are better captured in a Marcusian theoretical frame than they are in Beck's account.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公民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健全而成熟的公民社会,在促进社会整合,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安定与有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张勤 《行政论坛》2007,(4):68-71
现代政府对新生的公民组织来说,依然是处于强势地位,政府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利益及其对政府的认同,它还动摇了政府自身的合法统治基础。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和人民生活的民主化,必须首先实现政府和公民的理性博弈。为了使公民社会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防止成为政府的附庸;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政府产生不必要的对立。公民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市场共生共强机制。民主体制下唯一良好的权力配置就是强社会与强政府共存;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有能力高效地工作,公民社会也足够强大以防止政府权力过度扩张而侵犯公民权利;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弱小,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essay introduces some of the basic concepts that can be used in applied semiotic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work of some prominent semioticians, such as Ferdinande de Saussure, Charles Sander Peirce, Umberto Eco, and Roland Barthes. Barthes’ book Mythologies is identified as a seminal text in applied semiotic analysis. Marshall McLuhan’s book The Mechanical Bride is discussed as being semiotic in nature, though he doesn’t use the term. The utility of semiotics utility in studying teeth, facial express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people wat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also dealt with.  相似文献   

16.
17.
Arthur Asa Berger 《Society》2008,45(4):327-329
This essay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scope of tourism as a major force in our contemporary global consumer culture. It also contains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blems students studying tourism often face in the workplac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essay is to introduce the articles I have solicited from a number of tourism scholars, which reflect various 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tourism. They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topics: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tourism and modernism, questions about postmodernism and the role of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growth of the cruise industry, a case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dvertising in tourism and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of stereotypes in tourism. It is hoped that these essays will induce scholars not working in the area to consider investigating tourism in future research.
Arthur Asa BergerEmail:
  相似文献   

18.
19.
李桂水 《学理论》2010,(23):3-5
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充分就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充分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而且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万方 《学理论》2009,(12):34-3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现阶段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理想社会。在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史中,理想社会都是哲学家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同时期的古希腊作为中西方两大文明的起源,根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分别建构了不同类型的理想社会理论。将这些理论汇总、整理和比较后,汲取其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益的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