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趋同论”的思想最早由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提出。1961年,荷兰经济学家扬·廷贝根明确提出“趋同论”概念。它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彼此接近,进而建立起一个在社会本质上同一的混合化社会的必然性。“趋同论”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其自身也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变体和流  相似文献   

2.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中,“两种制度趋同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对“两种制度趋同论”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逐渐“融合”的理论。对“趋同论”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分析和批判。本文所涉及的则是国内一些与私有化有关的,即能够成为私有化理论依据的趋同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和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一些论者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经济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所  相似文献   

4.
战后,西方部分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与东方共产主义世界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基本差别将逐步缩小以致消除,提出了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趋同论”或“融合论”,公然宣称:“西方资本主义将受到社会民主党式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即社会主义政策——引者著)的‘驯化’,而共产主义则趋于更加承认自己的那一套不行,偷偷地采取资本主义的市场制以及政治上逐步自由化,只是放不下意识形态的面子。”从他们论述趋同的范围看,各种观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索罗金  相似文献   

5.
吴雄丞 《求实》2002,4(11):22-24
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历史未来走向问题的看法不外乎三种 :“永恒论”、“趋同论”和“取代论” ,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 ,社会主义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发展 ,“取代论”是当之无愧的真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必将会走出低谷 ,出现全面的复兴与高涨 ;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当前和今后新的实践中 ,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回答新课题 ,提出新思想 ,从而得到新发展。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少数青年学生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困惑或混乱。如价值观上,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价值,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政治观上,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趋同论”。对待个人、集体、国家利益态度上,认为现在搞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并无多大争论。但是,在如何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涵义,以及阐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着重大的意见分歧。学术界有些同志只讲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的一面,而忽视或者否认两者之间对立的另一面。近年来,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论”,(或称“相容论”或“趋同论”)甚为盛行。我们认为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而且给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两种经济制度“趋同论”,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将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的理论。它一出笼就被西方国家政界、理论界、新闻界广泛宣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刮起了一股“淡化主义”、“告别主义”之风,鼓吹什么“不要问姓社与姓资”、“不要管姓公与姓私”;“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什么主义不主义”;“主义不能当饭吃,公有制也不打粮食”;人类走向进步“文明”,“趋同”已不可逆转。一些书刊公然附合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以贬低马克思主义为荣,散布种种谬论;或者借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贬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借口发展而实际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理论观点;在学习、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中,也出现了片面性、绝对化、实用主义等倾向,甚至把自己的不正确理解当成邓小平的原意或党的十五大精神。在这样的大是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它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从而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放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然陷入资本主义泥坑。在基本制度层次上不问姓“社”姓“资”,客观上是会导致资本主义化的。赞同“趋同论”、“交融论”的人,往往只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某些共性,而抹杀了两种社会形态在基本制度方面的对立性。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参与经济全球化、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这与社会制度的趋同、交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了。民主社会主义是进行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现象》一文,指出趋同论只讲联系,不顾差别,必然带来消极作用;趋同现象背后有许多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个时期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已经超出了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逐步向亚、非、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扩展,甚至渗透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一种“趋同论”的错误倾向,这就是盲目推崇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最终是要走到一起的。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真的能够趋同吗?回答是否定的。一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提出的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和模  相似文献   

13.
晓庄 《党史文苑》2004,(9):32-33
批判所谓“黑六论”196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此文在一年多来开展群众性的所谓“革命大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批判“黑六论”。文章认为,中国赫鲁晓夫推行所谓“六论”,即“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即“吃小亏占大便宜”),就是用修正主义去腐蚀工人群众,腐蚀党。文章认为,六论的中心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驯服工具论”,前者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妄想扼杀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使无产阶级革命党…  相似文献   

14.
在“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相继遭到批判之后,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两种理论的成因进行了广泛的探求。事实上,这两种理论都渊源于马列的不断革命论,它反映了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马列不断革命论的基本认识。它的产生和被扬弃,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过程和中国革命垣论的发展过程。一、“二次革命论”与马恩的“不断革命论”所谓“二次革命论”,其主旨就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分两个阶段进行。这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基本思想。不断革命论,就是无产阶级不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首先“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方略之一,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我们倡导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时,是否意味着两种社会制度将趋同?对此,我们有必要对"趋同论"进行再分析,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误区,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论开风气之先,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中体西用”论代表了进步的思想文化,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争得了一定的合法地位;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坚持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对龚自珍、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成为近代中国“言技”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是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同时胜利”论,并不否认政治革命的“一国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政治革命意义上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然是“同时胜利”。“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不是对立的。因此,关于“同时胜利”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时,因而被“一国胜利”论所取代的传统观点,没有准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胜利问题上的本来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的三次飞跃进行了概述:第一次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其标志,由“对立论”到“承认论”;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是其标志,由“承认论”到“补充论”;第三次飞跃,十五大是其标志,由“补充论”到“组成部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邓小平的“风险论”,指出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风险论”的出发点;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风险论”的核心问题;“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风险论”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峰华 《发展论坛》2000,(1):63-63,,40,
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国家18个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协办,世界上第一个以“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数字地球国际会议”(ISDE)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出席了此次会议,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数字地球”的重视。一、什么是“数字地球”什么是“数字地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种,即“号召论”、“虚拟论”和“工程论”。“号召论”认为“数字地球”是可以嵌入海量地球数据、多分辨率、三维的对地球的表示(戈尔)。“虚拟论”认为“数字地球”即虚拟地球(美国1998年6月23日“数字地球”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