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自然的演化到生命的诞生 ,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 ,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约 3 60万年前 ,人科动物出现了第一个新属———南方古猿。它以不同物种的形式向南非蔓延 ,大约在 2 5 0万年前 ,从这些物种之一中诞生了人属 ,他们的后代直立人不仅生存下来 ,而且走出了非洲 ,向冰川期的欧洲、中国以及印度等地蔓延 ,并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人类文明进化史表明 ,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前的 15 0万年的时间都是以同样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很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人类文明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维科、孔德、马克思等人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变革进行了整体把握和界定。从文明变革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即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但它还不是共产主义文明本身,只是共产主义文明的“初级版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有力地驳斥了人类文明终结论、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神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形态理论,将推动和引领人类未来的文明变革。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上也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新篇章,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批判与超越、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转型与升华,为世界文明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5.
6.
梁萍 《传承》2009,(4):108-109
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态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新型人才;有利于塑造人们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自觉践行生态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标。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态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新型人才;有利于塑造人们的生态伦理价值砚,自觉践行生态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立场,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特征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版图,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内含了人的价值目标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步人到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人类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质,表现出批判性和超前性,它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它理应走在前面.本文试图借用学者佘正荣教授所提出的生态文化教养这一概念来为校园文化建构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滋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入”,让他们具备生态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0.
王光荣 《前沿》2008,(7):170-172
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有助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塑造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培养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因此,要充分开展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文明的产物.西方国家由于制度和文化上的缺陷和弊端,很难在世界生态价值观深刻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而当代中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调谐思想的文化优势,必然引领世界新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
汤荣光  李嘉霖 《探索与争鸣》2023,(10):154-164+180
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刘昊 《学习与实践》2022,(10):51-59
“个体-共同体”的关系线索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人的发展“三阶段”不同特征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个体-共同体”关系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时性图景。在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依附性的个体从属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生成于中国传统社会并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农耕文明是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抽象的个体”与“虚幻的共同体”形成了分裂对抗关系,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应运而生;在“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将在和谐共生中归于统一,人类将迈向崭新的共产主义文明。当前,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文明类型,不断推动着“个体-共同体”关系走向和谐统一,为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刘红 《世纪行》2013,(4):11-12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任何国家都可以也必须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文明国家更应该积极广泛地借鉴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否则,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发展起来,最终将被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所抛弃.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文明后发展国家,更必须以"主人"的身份融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契合及其价值,为人类文明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7.
覃元理 《传承》2010,(6):66-67
我国高等学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高层次精英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高等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使命,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加强生态学术研究,推进生态观念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领生态文化风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决定的。对工业文明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全面的生态型生活方式的重构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富有解释力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世界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抓住并运用好这一机遇,不仅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迄今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是从生态危机中引发的忧患意识出发,对人类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变革.它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益,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