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公共理性的视域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就是多元性知识主体进行多元性异识整合的一个平台或者说学术交流的公域空间,同时也可以说是催生与促进公共理性成长的摇篮与温床,也是原创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学术话语体系是对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有机整合,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方法体系与理论体系支撑下,由合理有序的架构将话语符号整合在一起的有机语词体系。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面向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话语追问与提升,对中国问题进行语词提炼,嫁接与推展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后学术期刊要担当公共责任,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催生中国原创学术成果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学术期刊来替代对学术质量的评价,导致学术创新机能萎缩,学术工具主义、学术实用主义盛行,造成学术研究的虚假繁荣。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身份、等级为标志的一元价值评价体系主导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术研究领域也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是一种经过同行评议、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的公共学术产品。学术期刊展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和交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性的学术论文为主。学术共同体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兴趣目标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学术规范,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是共生共存、相互依存的。以学术期刊为平台,有着共同的研究志趣、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守共同的研究规范的学者,在学术的交流与探讨、争鸣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逐步形成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学术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没有科学的学术评价,学术研究就失去标尺,而没有标尺衡量的学术研究,就失去学术公信力。学术评价既评价学术研究的水平和价值,也评价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权威、科学、严谨、公正的学术评价,只能来自学术共同体,也就是同行评议。外部的、非专业的评价,不论是官方的还是其他社会组织的评价,都只能导致片面的、扭曲的评价,造成学术评价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关于学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人们逐渐在是否应该进行原创性建构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在,具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中国学术在全球思想语境中的原创性建构。对此,我们需要划分学术创新的层次,而对学术创新层次的探究必然落实为对学术体系层次的探究,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建构是中国学术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应对方法,但学术不端还是愈演愈烈。因此,了解和借鉴国外应对学术不端的经验、方法和历史,对于净化中国的学术环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洪波  许李 《理论月刊》2002,(10):89-90
围绕着学术规范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学术界各种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学科的发展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完善制度化的学术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覃梅溪 《传承》2008,(16):92-93
从吕振羽的学术人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高风亮节、勇于开拓学术新领域、不怕困难、刻苦治学的精神、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这些都是留给我们青年学者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8.
整治学术腐败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而进行学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弄清学术道德的本质,否则,学术道德建设就可能是“无的放矢”。本文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究学术道德本质。首先文章确立了自己探究学术道德本质的方法,接着讨论了作为学术道德的属概念“道德”的质的规定性,并分析了“学术”一词的原有含义和当代的现实指称,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学术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 《传承》2012,(15):67-67
学术批评是形成学术生态良序须臾不可离的前提。离开了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就潜在着走向腐败和自我塌陷的危险。就学术内容方面而言,批评意味着对话。对话导致真理的发生,追求真理乃是学术的天职,这也正是学术的神圣性之所在,是学术之所以真正令人敬畏和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依笔者看来,所谓学术批评,大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方面的,二是学术内容方面的。前者旨在捍卫学术规则,对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揭露、谴责、鞭挞,以维系学术尊严;后  相似文献   

10.
从吕振羽的学术人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高风亮节、勇于开拓学术新领域、不怕困难、刻苦治学的精神、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这些都是留给我们青年学者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1.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1,(3):132-134
建设学术强省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然而要建设学术强省,必须要有科学、客观、公正、公平、正确的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学术文化建设的导向标,对学术文化建设和学术强省建设具有重大影响。要使学术评价在正确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必须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术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教学中,人们往往会突出写作的实用性,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比较注重可操作性。写作教学往往成为单纯的技巧的展示和格式化的演练,而忽略了写作教学在学术意识方面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贯穿学术意识的启蒙和培养,有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学术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热情,并自觉投入到相关的学术活动中。而作为教学对象的低年级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接受学术教育必要的条件,这使我们的教学设想有可能成为现实。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在我国愈演愈烈,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社会和学术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术不端行为的高收益和法律规范的缺失.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国内相关治理工作的得失,当前我国要有效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建立完善法律制度、设立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制度和新型的学术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一个以发展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于一体的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是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土壤,大学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学术管理。只有学术之花在大学的土壤上开的芬香、开的绚丽多姿,大学才能永葆其生命力,大学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在当今时代,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功利化、泡沫化、腐败化趋势愈演愈烈,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大学的科学研究将难以有创新性或创造性.也难以做出创新性、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的学术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5.
学术管理活动自大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随着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术管理已成为大学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学术管理的定义、管理方式和组织机构三个方面对国内学术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刘应君  刘建军 《湖湘论坛》2010,23(6):122-125
大科学时代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引起了有关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对提升学者道德境界具有推动学术创新的道德价值。学术诚信缺失主要缘于学术评价与经济利益的过度联姻、学术科研机构的盲目发展、社会道德失范的腐蚀作用等。运用道德控制方式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应着重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加强学术诚信道德建设,完善学术法制规范,加强学术管理,推行高薪养学,建立以质论赏的学术激励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师的重要责任.学术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是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导师引领,可以发挥导师在学术育人中设计性、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导师培训和评价制度、建立导师问责和奖惩制度、规范学术育人机制等各种制度形成运行规范的学术育人新机制,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导师学术育人奠定必要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马紫威  孙德昊 《前沿》2014,(17):173-175
诚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课题。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寻求契合高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载体更是重中之重。目前高校学生学术诚信现状以及高校现有的教育载体尚存在问题。从国际视角出发对国内外高校诚信教育的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高校需要完善制度,丰富教育内容,拓宽途径,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发挥网络技术和图书馆的作用,并开展科学研究探明教育途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而言,学术的规范性建设似乎还欠火候,这不仅影响了相关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而且也部分地造成了这类研究门槛较低、学风粗糙的现实.造成这样的状况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未能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区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其中一个较为深层的原因.从理论上对两者作区分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要解决研究者的学术认知和学术自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学术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漫雪 《理论月刊》2004,(11):74-75
文章从分析大学学术管理的现状出发,就高校应当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管理机制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