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     
《先锋队》2010,(6):52-52
李永忠:异体监督才能形成有效权力制衡 近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纷纷实行派驻机构改革,将派驻机构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为什么要进行如此改革?就此问题,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异体监督才能形成有效权力制衡。李永忠认为:“有效的监督,其前提必须是不同的体。”李永忠说:“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不是不相信同级党组。  相似文献   

2.
《先锋队》2010,(4):58-58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撰文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的倾向和做法,在于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不仅存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状况,而且也存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一些年富力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正常的“职业预期”,造成了干部升迁中的“天花板”现象。  相似文献   

3.
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年轻化”并不是“年龄化”,不少地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把德、能、勤、绩等看成了软指标,反而把年龄当成了硬杠杠,搞“唯年龄论”和“一刀切”,结果把一些只因超龄的“实力派选手”过早淘汰出局。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我们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三年根据十二大精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以来,党校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拟结合三年多来办学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应该说,党校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简单说来,就是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但是,这个目标毕竟还是比较原则的。把这个目标稍加分解就可看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是目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标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目的决定标准,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射洪县委组织部选派50名退居二线的科级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第一书记”,这个做法值得借鉴。由于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在任用干部的年龄上一刀切,无论你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到点就必须离岗让位。、而且各部门各乡镇对安排下来的科级干部也大伤脑筋,不安排事吧,他们没到退休年龄;安排事吧,他们德高望重,资格摆在那里,难以驾驭。  相似文献   

6.
《廉政瞭望》2013,(15):16-19
2009年,部分学者呼Ⅱ于“赦免贪官原罪”,在理论界引发关注;去冬今春,反腐败问题专家李永忠再次提出类似观点,激超更大规模的社会讨论。 “如果我们用‘绝不赦免’的方法,可以推算,‘腐败杲账’只会越来越多,存量会越来越大,抵抗也会越来越顽强,最后可能出现鱼死网破,甚至鱼未死网已破的态势。”李永忠的这番表述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在“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7.
将35岁以上、40岁左右的人作为“大龄人”拒之门外,是用人的一个误区,多少年来,因为这个“35岁现象”一刀切而摒弃了大批栋梁之才,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8.
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年轻化"并不是“年龄化",不少地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把德、能、勤、绩等看成了软指标,反而把年龄当成了硬杠杠,搞“唯年龄论"和“一刀切",结果把一些只因超龄的“实力派选手"过早淘汰出局。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我们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日前指出,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像当年建立深圳等经济体制改革特区那样,着手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特区。李永忠认为,“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就在于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特区。而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尝试,之所以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推进,也在于对这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失败,没有像当年经济特区的改革那样,有人敢于出面‘埋单’。”●钟青李永忠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几个经济特区的试验圈。继续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这样几个‘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干部队伍的“四化”要求,各级领导班子都逐步趋向年轻化,尤其是乡镇领导班子,几乎每换届一次,班子整体就年轻一次。“新鲜血液”的输入给乡镇班子带来了活力,促进了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组织保证。然而,近年来有些地区也出现一些过“火”行为,把追求乡镇班子“年轻化”作片面化、绝对化的理解,似乎班子越年轻越好,甚至在乡镇干部提拔使用上划一条年龄界限,来个“一刀切”,把乡镇班子都配成清一色的青年干部,认为这样既省事又快捷地达到了干部“年轻化”的…  相似文献   

11.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是我们党永葆青春和活力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可靠保证 ,也是近80年来党建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早在1930年10月 ,毛泽东就非常明确地指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 ,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 ,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邓小平指出 :“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江泽民指出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北党风》2003,(4):5-7
最近,本刊记者就一些读者在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时提出的“如何更好地理解‘政治文明’与‘制度反腐‘”问题,到北京专题采访了中央纪委反腐败理论专家李永忠同志。访谈时李永忠同志虽一再强调仅代表个人观点,但记者仍觉受益匪浅,大有茅塞顿开之感。现将访谈归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沈峰 《党建文汇》2002,(15):28-28
群众到机关办事,最难找的要数“有关部门”。比如,一位农民受假农药之害,庄稼绝收,向当地领导反映此事,这位领导批示:“请有关部门解决。”这个农民拿着批示一连跑了好几个“有关部门”,答复一样:“这个问题不属我们管,你找找有关部门吧。”“有关部门”最后都成了“无关部门”。  相似文献   

14.
《求贤》2010,(1):22-22
中央再次重申,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日前,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在选拔干部时,已明确把博士学历作为一个优势条件。然而,这一原本体现国家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的良好举措,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走了形、变了味,“博士大跃进”浮躁之风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12,(13):30-31
一个地方或部门有时在发生了腐败大案、要案、窝案之后,上级单位一般会对这里空降干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指出,这类空降干部可称为“查案式空降”,主要是为了破除地方的利益结构而进行的空降,此类空降的优势在于短期内比较容易见效。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1931年——1953年春)这个阶段具体来讲是从土地革命战争至全国土地改革工作基本结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1931年至1934年展开了大规  相似文献   

18.
孙林 《当代党员》2013,(9):28-28
作为机关部门特别是省一级机关部门,由于管理比较宏观,机关干部很少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由此造成了一系列“衙门作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干部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在帮助解决群众关心问题的过程中切实转变作风。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干部年轻化问题,要求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干部任用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达到任职年龄界限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根据这一规定,各地纷纷规定了任职最高年龄,这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干部队伍的新陈代谢和疏通干部能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良反映。挫伤了接近这一年龄阶段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于规定了任职最高年龄限制,在领导班子换届或个别调整时,几乎搞的是任职最高年龄的“一刀切”,致使一批接近这一年龄任职的干部在工作中表现为得过且过,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态度,工…  相似文献   

20.
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年轻化"并不是"年龄化",不少地方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把德、能、勤、绩等看成了软指标,反而把年龄当成了硬杠杠,搞"唯年龄论"和"一刀切",结果把一些只因超龄的"实力派选手"过早淘汰出局。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我们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