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嗣同八月初三夜,到袁世凯的住所劝他发动军事政变,是维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此事,有袁世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记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称对话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近年来发现的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提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而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对于此点,有论者认为毕永年的记载,形成于他与康有为交恶以后,叙述中通篇对康有为持贬斥态度,“将夜说袁世凯的举动也归咎于康有为一人,而将亲自往说袁世凯的谭嗣同说成是反对康有为意见的”①。但谭嗣同是一个人到袁世凯的寓所去游说袁世凯的吗…  相似文献   

2.
解放初的大上海,许多人把刚刚投放市场的人民币视同烫手的“热山芋”,不敢在手上多捂一会……有人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但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胜利结束。上海解放后,制度变了,币制也变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作废,银元、“袁大头”等将退出流通,人民币为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3.
1895年公车上书,是维新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历史政治舞台,演出的第一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康有为在上书中,力劝光绪皇帝毁约开战,“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变法成天下之治”。不少论者把它视作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变为实际政治运动的标志。但是,人们对于三年之后,即百日维新运动前夕,康有为、梁启超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最著名的墙头草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他在戊戌变法中,一面和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维新人士称兄道  相似文献   

5.
《春秋》1996,(1)
近年来,围绕“中山”舰的打捞问题,在舆论界连连爆出了举国关注的热门话题。为什么一艘已在长江江底长眠了56年的“中山”舰,在社会上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呢?1895年2月17日,由于清廷的腐败,使颇具规模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1898年,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首先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并在颁发“明定国是”的诏书中强调:“国家讲究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还下旨向各省筹款188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建造舰艇之用。可是,此计划因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而夭折。慈禧太后不但镇压了变法的领导人,还挪用了大量的白银。1908年,慈  相似文献   

6.
施恺 《传承》2013,(6):144-145
康有为及其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早年为改良变法奔走操劳,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他晚年建立"保皇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又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康有为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前提上。  相似文献   

7.
陈佳春  温建钦 《传承》2013,(8):144-145
康有为及其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早年为改良变法奔走操劳,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他晚年建立"保皇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又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康有为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前提上。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他们是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而不惜倾家荡产,用忠诚和生命捍卫保护了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袁克文反对父亲袁世凯称帝,曾引起人们普遍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人称道。而溥侗,精通音律,戏曲造诣很高,京城名票。张学良,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民国四大公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有一段坎坷而又不寻常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他们是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而不惜倾家荡产,用忠诚和生命捍卫保护了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袁克文反对父亲袁世凯称帝,曾引起人们普遍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人称道。而溥侗,精通音律,戏曲造诣很高,京城名票。张学良,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民国四大公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有一段坎坷而又不寻常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0.
“民国四大公子”的风雨人生(连载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用 《乡音》2006,(12)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他们是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而不惜倾家荡产,用忠诚和生命捍卫保护了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袁克文反对父亲袁世凯称帝,曾引起人们普遍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人称道。而溥侗,精通音律,戏曲造诣很高,京城名票。张学良,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民国四大公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有一段坎坷而又不寻常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他们是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而不惜倾家荡产,用忠诚和生命捍卫保护了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袁克文反对父亲袁世凯称帝,曾引起人们普遍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人称道。而溥侗,精通音律,戏曲造诣很高,京城名票。张学良,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民国四大公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有一段坎坷而又不寻常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2.
<正>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人组成的保皇会,与誓言推翻满清统治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曾发生过严重的路线分歧。最新披露的文献显示,康有为甚至曾谋划在美国暗杀孙中山。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前有一批康有为与其女儿康同璧在1904年至1906年海外经历的珍贵手札文献,将首次在拍卖会上公开。其中关于1905年秋康有为在美国针对孙中山所制订的暴力计划详情的披露最令人关注。戊戌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但他主张"救出保住光绪皇帝,中国就有希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将政权拱手让出,是关系辛亥革命成败的重大事件。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袁世凯采用又拉又打的两面派手段、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的大力支持,这三者是“让位”的重要原因。应该说“,让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归咎于孙中山个人的失策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14.
方兴未艾“寻根热”萧河仔细考察台湾同胞的家谱、族谱更远的租籍赫然写着:“先民居河南光州固始。”再对照世系,发现大多数先租大部是唐朝由光州固始入闽。难怪台湾同胞把先祖们故乡称为“唐山”(意为唐朝江山),国外华侨也把自己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还有福建...  相似文献   

15.
李钧 《福建乡土》2009,(6):47-48
《千古大变局》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历史散文集,引人入胜,让人无法释卷。在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作者选取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枢轴式的人物,分11个篇章对他们的生命与精神历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兼及林则徐、魏源、  相似文献   

16.
在幅建厦门市湖里保安服务公司有这样一支保安队伍,他们把自己的岗位称为“责任田”,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以优质的服务耕耘着这片“责任田”,以实际行动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7.
曹发军 《求索》2008,(4):115-117
十九世纪末,“以太”概念开始纳入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阈,他们纷纷对其做出解读。康有为把“以太”说成“仁”;严复把“以太”说成“气”;章太炎把“以太”说成“阿屯”;孙中山把“以太”翻译成“太极”。中国近代的哲学家直接把“以太”这个原始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这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差距。这个差距体现在各自的哲学思维方式上,根源于中西方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问时间、地点、条件,片面强调武装斗争“左”的思潮的影响,过去我国史学界对于宋教仁的评价贬多于褒,甚至列举诸如对袁世凯“抱幻想、软弱妥协、把同盟会拉向倒退(指在同盟会的基础上建立国民党——作者)”、“醉心通过议会道路建立责任内阁制”、“同袁世凯争夺个人权力”等等错误,硬把他描绘成国民党的“右翼”,人为地降低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对此,作者不能已于言。  相似文献   

19.
战锐 《时事报告》2006,(5):55-55
当前高校里流传着这样一种叫法,研究生普遍把导师称为“老板”。从“老师”到“老板”,这不仅仅是一种称谓的变化,实际上折射出时下某些高校师生关系的简单化、功利化倾向。这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时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曾经有人称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此说不妥。袁世凯摄政不是“窃”的,是孙中山“禅让”的。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一再表示:大总统这把交椅“非袁莫属”,只要他能想法使清帝逊位,赞成共和,孙即刻让出其位。掌握了大清朝军政大权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不甘心再在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面前俯首称臣。他想做中华民国大总统,只能赶“孤儿寡母”下台。这对他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不想背上“乱臣贼子”和“逼宫”的罪名。于是,他的“难兄难弟”便跳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