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尚武政治论”或称“新帝国主义论”。这种看法认为:美国已成为自罗马帝国以来在文化、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新帝国,尽管是极“不情愿的帝国”。“新的称帝的时期已经到来”,但问题不是要寻求填补欧洲霸权衰落后留下的空间,而是美国是否承认或意识到它正在这样做。只有美国意识到这种情况后才能更好地对此作出回答。这种思想理念和  相似文献   

2.
赵晨 《党政论坛》2014,(16):37-37
自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面世以来,衰落和崛起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常用词。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再一次传出“衰落论”,可很快,欧洲在欧债危机之后取代美国,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被提及“衰落”更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责任论”:挑战还是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中国的国际责任应当从这个角色定位出发来认定在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用“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来定位中美关系后,“中国责任论”在国际舞台上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成为国际社会针对中国的主流话语。此后在多种国际场合,要求中国承担“责任”的声音频繁响起。“责任论”对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来说,是挑战还  相似文献   

4.
牛新春 《理论参考》2008,(11):52-53
美国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不要因一时、一地、一事而轻言“美国衰落”。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锋芒始终随其实力变迁的节拍起舞。冷战结束后,美国依靠率先打造的“新经济”平台,一举改变了与苏争霸最后阶段“大国衰落”的颓势,使得20世纪成为美国实力逐步扩张达到鼎盛的百年。美国的空前强大和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显赫地位,使其“一超”战略目标也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确保“一超”取代两极对抗时期与苏联的“争霸”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6.
二次大战后,产生并流传于西方的“趋同论”,在我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曾被一些人大力宣扬,制造了混乱。“趋同论”所论述的是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或社会制度正日趋相互接近,以至最终“趋同”或“溶合”。它貌似公正,实际上抹煞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错误理论之所以能迷惑一些人,在于它的论据是似是而非的。其主要论据是: 一、把科学技术进步和拥有相同的工业技术作为两种制度“趋同”的根本原因。如美国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自“趋同”思想于4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力用“趋同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补充、发展了“趋同论”,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流派很多,而且彼此互有差异。英国肯特大学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巨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把“趋同论”划分为三大类七个派别;(1)所有社  相似文献   

8.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在今日之中国没有用处,”说什么“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均已过时。”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常常祭起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个“法宝”,列宁便曾多次击退过“过时论”者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近10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题转换论”者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要转变到“建设”上来,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毫克二致。 “主题转换论”所要实行的在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上的“转换”的根本错误,是在于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其实质是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起码是为资产阶级所欢迎的思想体系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主题转换转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作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依据,把资本主义总危机论作为“帝国主义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重新评述共产国际的专著和文章对“资本主义总危机论”持批判态度,并把列宁关于时代的论述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等同起来。这无异于说列宁已经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并使之成为共产国际的理  相似文献   

11.
近 年来 ,有人把道德失范现象的滋生 ,归咎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提出了所谓“代价论”的观点。倘若这种观点旨在表明 ,人类为了寻求社会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这一现象 .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事实上 ,这种观点把目前党内出现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以及严重的腐败现象等 ,都当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则是错误的。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故而有必要予以澄清。我认为 ,“代价论”在认识上至少存在以下两个谬误 :其一’“代价论”把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产生的负效应绝对化 ,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2.
华青 《瞭望》2001,(13)
近来,对于台湾当局领导人“元旦文告”中的“统合论”,台湾当局越来越煞有介事地炒作。台“行政院长”张俊雄今年 3月 9日宣称其已“清楚表达了善意”。台湾及海外各方的解读莫衷一是。笔者以为,纷纭众说之中起码有一最大共识,即“统合论”经精心设计,刻意以模糊的说辞模糊视听。 “统合论”的三点解析 为免偏颇,先将提出“统合论”的有关原文照录:“在跨党派小组提出的‘三个认知、四个建议”的基础之上,有关‘建立新机制或调整现有机制,以持续整合“国内”各政党及社会各方对“国家”发展与两岸关系之意见’,这一点个人愿意在最…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不懈地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是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基础性作用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的“灌输论” ,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要充分认清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现实意义。有的人说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人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 ,强调“灌输论”非常必要 ,现在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 ,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可以不再坚持“灌输论”了。这是一种很糊涂的认识。所谓“灌输” ,不是指教育方法上的强迫硬灌 ,而是指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正面教育 ,它是…  相似文献   

14.
“霸权稳定论”是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来实现对外政治投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它已经而且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证实。然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却宣扬两种制度的“趋同论”,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们把“趋同论”奉为至宝,不遗余力地加以鼓吹,说什么“趋同论”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是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的理论”。我们认为“趋同论”并不是什么科学理论,而是一种精巧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这可以从它的思想渊源、基本内容、阶级基础等方面看出来。本文主要分析“趋同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动摇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怀疑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实现,认为共产主义虚无飘渺,遥远无期,这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前一时期在一部分青年人中颇为流行,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市场。毫无疑问“共产主义渺茫论”的产  相似文献   

17.
“主题转变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主题”,这一主题早已不符合我们时代的现实,因此必须“使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来一个根本转变”,提出应当“把是否有利于全社会与全人类和谐一致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的基本前提和主要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主题转变论”把无产阶级革命仅仅理解为取得政权,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是始终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这表明论者既没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也没有认真思索全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我们党在分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时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两大主题,这与“主题转变论”的作者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主题也应改为和平与发展,完全是两个不同范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多姿多采的,而“主题转变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解为对以往马克思主义主体内容的否定,把坚持和发展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论心”,是指以诚相见,心心相印。现在,有的干部也想和群众交朋友,可就是没有“论心’的雅量。他们也偶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可那是“前呼后拥”;他们也偶尔“雪中送炭”,可那是逢年过节的点缀。长期养成的正襟危坐的惯性,使自己放不下架子,找不到与群众的共同语言。其实,“论心”,贵在知心,重在诚心。患难之时,正是考验交友是否“心诚”的最佳时期。在企业揭不开锅、职工发不出工资时,在农民温饱有障时,在群众体痛生病时.“人民公仆”的出现,无疑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的领导同志,要善于“危难之处显身手”,多交…  相似文献   

19.
论“小康”     
论“小康”温勇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小康”社会正向我们走来。要奔“小康”,就必须研究“小康”,邓小平同志首倡的“小康”,既是一个现实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同时还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认真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小康”思想.有助于我们从...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并起,共争天下。当时坐镇荆襄地区的刘表,“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然而最终却由盛转衰,为曹操所灭。刘表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来,刘表在各方面均处于强势;政治上,刘表是汉室宗亲,在崇尚皇权的国人中有一定威望,不仅远胜于出身“竖宦”的曹操,而且高于号称家门“四世三公”的袁绍;论名望,刘表年轻时是反对宦官专权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