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国家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出于某些人的主观臆造。四项基本原则反映了历史发展规律,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斗争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宪法在《序言》中回顾了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出现了四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一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件,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第四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七年二月明确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①建国三十八年的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国家立法的根本方针。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我国宪法,与四项基本原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四项基本原则对于宪法的制定起着指导的作用,它是宪法的指导思想;而宪法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起着保障作用,它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3.
五四《宪法》颁布以后,我国即着手创建新的律师制度。1956年我国的律师发展到2500多人,法律顾问处达800多个。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1959年我国的律师工作即告天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针的指引下,从1979年开始,我国的律师制度得到了恢复。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4.
<正> 1989年8月31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了《宪法学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总干事王叔文同志主持。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张友渔、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朱剑明、副会长陈为典等同志和在京的宪法学会的2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了座谈会,许多同志作了发言。与会同志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同志几次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各抒己见,对宪法学领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与会同志认为,总的说来,建国四十年来,特别  相似文献   

5.
新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宪法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一部好的宪法的颁布,必将引来一系列好的法律、法规的诞生。随着新宪法的公布实行,过去长期空白的一些领域的立法,将陆续制定出来。  相似文献   

6.
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新宪法。它是我国新的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概括和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宪法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宪法的所有条文之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研究新宪法,实施新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新宪法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从我国实际出发,既适应当前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需要,又考虑到我国发展前景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人们称之为建国以来的一部最好的宪法。自从颁布实施以后,一直得到中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人民以及进步人士的拥护和称赞。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党中央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我国宪法把它具体规定在序言、总纲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把它规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又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以法治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一条重要原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极其严重的灾难,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以法治国,是同"以阶级斗争为纲"、"抓纲治国"等错误口号根本对立的.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的斗争,人们逐步从"左"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制定完善的法律,是把我们这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治理好、建设好的重要保证.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胜利实现历史性伟大转变的标志之一,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新宪法颁布以来,法学界对于它所规定的立法体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一级立法体制,有的认为是两级立法体制,还有的认为是多级立法体制或者是多层次立法体制。《人民日报》曾于1983年8月19日第五版报道过这些看法,并认为一级立法体制和两级立法体制看法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地方性法规。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我国新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立法体制的体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  相似文献   

12.
新宪法序言规定,中国人民将“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中提出的“高度文明”,是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施行。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九年三月,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中央宣传部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绝不允许有丝毫的动摇。去年十二月中央工作会议重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提出要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同反对这些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进行有力的斗争。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转折时期,针对思想领域里出现的一些偏向,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政治任务,我们法学研究工作者应该把它看做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已公布施行一年多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全国安定团结、欣欣向荣.实践证明:新宪法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完  相似文献   

16.
王哲 《中外法学》1994,(2):70-76
<正> 自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以来,叶利钦为了适应变化的情况和推行他的所谓民主改革方案,便着手制造一部新宪法取代1978年制定的、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但是在围绕着俄罗斯要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是议会内阁制还是总统制的问题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1991年公布的第一个宪法草案的某些重要章节均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便是上述分歧的明证。它分别反映了议会和总统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改革的失败和政治危机的加深,1993年7月,又一份新的  相似文献   

17.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根本法律基础.一1978年宪法,第一次把保护环境的任务规定在总纲中,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但是,1978年宪法仅在第十一条的第三款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内容比较单薄.新宪法比1978年宪法前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新宪法的颁布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新宪法序言规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任务,其中提出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善各项制度,当然包括民主制度与法律制度在内。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国家正在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20.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感慨万千,欣然命笔。铺就文明、法治路,建功立业。大突破,乘风迎浪,措施坚决。务实求真方见胆,与时俱进堪称杰。似惊雷,霹雳震山河,乾坤彻。弘理论,承马列,挥旗帜,弥遗缺,倚横空出世,雄文贤哲。执政为民邦族旺,强基固本人心热。喜而今,夺席议华章,皆欢悦。满江红·新宪法$湖南楚风律师事务所@许征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