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激励--保健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公众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公众的不满,不会带来满意感.在激励--保健理论的指引下,公务员应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等观念,向公众传递高价值的服务,从而赢得公众的满意.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中坚力量,做好心理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到政府部门运转的顺畅及效率,而且也是公务员个体幸福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公务员可以利用以下技巧,使自己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改善认知方式;学会排解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重视职业生涯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论公务员培训激励模式的构建——以期望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为基础,从努力-成绩、成绩-奖励、奖励-满意三个环节出发,分析了公务员培训激励存在的问题。根据期望理论,解决公务员培训动机强度不高的问题,须抓住“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培训奖励”三个关键的要素。由此,文章构建了由这三个关键要素组成的培训激励模式,为解决公务员培训激励失效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给公务员提供充分激励,是公共部门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同私人组织一样,公共部门也存在着一个内部劳动市场。公共部门内部劳动市场中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够对广大公务员产生隐性激励作用。我国公共部门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公共部门官僚理性发育不足,导致公共部门内部劳动市场相对扭曲,进而造成其所蕴含的隐性激励机制的相对弱化和激励缺位。因此,大力修复与重构我国公共部门的内部劳动市场,是当前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创新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薪酬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权威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薪酬归为保健因素.但是依据闲暇成本理论,薪酬在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中不仅是保健因素更是激励因素.因此,高校在薪酬管理中要注意发挥薪酬的保健作用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入世与公务员激励形式的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后中国政府改革对中国公务员将带来许多压力和挑战,欲激发其工作热情,须扬长避短,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缺陷的基础上,对公务员激励形式进行再选择,以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政府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公务员懒政、怠政的涵义、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危害,基于"当代激励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公务员懒政、怠政的原因,认为目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评价不公正、激励措施与结果不吻合等是导致公务员懒政、怠政的关键因素,最后,从"综合激励理论"中能够影响工作绩效的诸多因素出发,提出了纾解公务员懒政、怠政的几大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公平激励理论为基础,建立工作激励的分析框架,对不同情境下的公务员激励的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探求公务员激励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不断改善公务员激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公务员激励的前提“人性”的辨识,提出应以“复杂人”界定为前提,运用“同步激励”理论来指导公务员的激励管理。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在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指引下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志愿者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所获得的政策激励基本属于保健因素范畴,而非真正能增加满意度的激励措施,因而虽然也能短暂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但最终并不能提高受激励者的实际参与积极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即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志愿参与水平,难以实现。改变现状的出路在于,将政策设计的焦点转向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和服务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在传统理论中,其从属于行政机关,相应权利受到侵犯时也不享有司法救济的权利。这违背了法治的理念和原则。所以赋予公务员以行政诉权是人权保障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法中的公务员法律责任包括追偿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违宪责任。当前,重人情而轻法治的社会文化、体制化而非法治化的制度设计、模糊化而非精细化的文本规范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国家赔偿法中公务员法律责任难以实现之困境。通过重构追责主体,进一步明确细化监察委员会追责权;完善追责程序,确保追责有据可循;建立相关责任机制,提升问责法治化;增强责任意识,培育问责文化等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3.
行动理论始于公务员最基本的经验,亦即在决策、反应或计划时所必要的面对面的境遇,它并非只是一种用到高级决策阶层的理论,也可以用到基层的公务员阶层上。鼓励我们去理解公务员在这些遭遇中所采取的行动背后的意义,会极大地影响公务员的行为:从绝对服从到相对服从,从敷衍塞责到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建设紧紧围绕“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一中心,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提出并探索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执政党的基本特点、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等重大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问题正在得到社会的关注,对其进行倾斜性的保护也已获得社会的共识,司法在其中责无旁贷,而保护弱势群体更关乎司法之本旨--正义的实现.但从司法层面上看,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需要首先对其做出准确的、符合法学概念规范的、反映民事诉讼实际的定位,进而在民事诉讼中为其构建一个平等对话与对抗的舞台奠定基础,而不能简单借用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定义,以真正实现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16.
民事优先权是指所有具备优先行使或优先实现效力的民事权利的总称。其核心是一种以优先实现为内容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由民法赋予特定人享有的,由民法确认和保护。民事优先权包括先取特权、优先申请权、优先受让权、优先承包权、优先承租权等。在性质上,民事优先权既不能笼统地归入实体权利或程序权利,也不能简单地归入物权或债权。民事优先权也不只是权利的一种效力,而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17.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地位已然由历史决定。但基于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性质而产生的对两种能力的范围及一致性问题的探讨观点不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时间和范围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前沿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系问题是民事诉讼法修订中最重要的问题:在未来的民事诉讼法中是否需要保留证据制度、再审制度、执行制度、非讼程序等尚需进一步探讨;破产程序应从民事诉讼法中剔除;应当增加人事诉讼程序、法律审、小额诉讼、诉讼费用、第三人撤销诉讼、票据诉讼等规定.另外,起诉制度、一事不再理原则、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民事检察监督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及其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 ,黑格尔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的法治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良性互动关系基础上 ,并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