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肃科学地界定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基本内容,是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前提。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毛泽东思想界定的日益科学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认真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孙金根 《理论探讨》2007,4(5):137-139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首创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列宁首创了党代表会议年会制。中共八大首创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1957年以后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被搁浅。1988年又开始试点,中共十六大以后进一步扩大试点。到目前为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创新,它必将使我们党更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集中体现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和发展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为毛泽东思想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必须躬身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鲜经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它启示我们: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不能丢;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对待党的领导人和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既一脉相承又接续发展的鲜明特质,反映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启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理论;理论创新发展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成为书斋中的学问,更不能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4.
孙功 《理论视野》2010,(9):61-62
<正>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各主体(包括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组织)之间,依据党章和党内法规在党内生活中相互监察、相互督促的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党内监督制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围绕着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主题,学术界先后提出了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三组学术概念,并相应地开展了奠基、突破、递嬗的三个阶段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必须加大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研究范式的构建,首要的是理清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涵义,必须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的要素:灵魂是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关键点是红色文化与资源;显著特征是原生性与衍生性。  相似文献   

6.
徐学超 《学理论》2009,(31):164-165
人民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活动的一项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陪审制度于清朝来年移植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将这一制度中国化、本土化,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制度,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得到发展.费尔巴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以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宗教的秘密.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即人对人的拳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继续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的7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人民政协政治地位在发展中深化;二是人民政协主要职能丰富发展;三是人民政协工作方式开拓创新;四是人民政协制度化建设持续推进;五是人民政协理论体系日益成熟。人民政协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执政意识是执政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攸关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的兴衰。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其执政意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曲折发展和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科学考察我们党执政意识的历史演变,全面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留给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有利于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从党的建设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历史考察,回顾党内在处理吸收社会其他阶层成员入党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我们做好现阶段工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 ,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进行考察,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对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从而更好地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指出 :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郭清 《学理论》2023,(3):68-7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重要观点。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舞了中国革命走向世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帮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赞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了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仍将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拓展世界眼光,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赵象举 《学理论》2011,(10):54-55
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时期执政历史,并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否为标准对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了重新分期,将这段执政史分为1949年到1956年的过渡期和1956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人为断裂的历史恢复到原状,使我们能够从总体上更清楚地把握党的这一段执政历史,并更好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杨仁财  徐鹏 《学理论》2013,(10):136-137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建党理论的突出特点,这一理论经历了萌芽、产生、形成和成熟的四个历史阶段。沿着这一历史过程,拟从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这一理论的内涵分析及其现实启示三个层次进行历史的考察和思考。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时值灾荒饥馑年份,钱粮赈济这类直接救济方式是荒政举措的主要措施,而"以工代赈"之举则是具有多重社会功效的积极手段。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救助政策有三种模式划分,从历史上"以工代赈"救灾恤困理念的内在产生机理,发现"以工代赈"手段招募灾民计工受值,具有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维护社会安定、增修公共设施、积极劳动自救等突出的多重社会功效,是国家治理有效的政策工具。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中,要积极运用"以工代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在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解困帮扶贫困群体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6)
溯源干部激励体系的理论基础,从早期动机激发的理论出发,再根据研究层面与角度的不同分析现代激励理论。并对其发展历程加以历史考察,我国干部激励体系建设历经奠基时期、改革时期、发展时期、创新时期,纵向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这对于新时代构建正向激励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进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的时代条件或国际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思想来源、文化土壤和实践基础.它的萌芽、初步形成、完备成熟、继续发展是同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命运、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政府服务精神培育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政府服务精神培育的历史,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政府服务精神,并以此为依据对国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府服务精神培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中外政府服务精神培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