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靖园 《小康》2012,(2):60-63
正《牛津英语词典》编撰者曾宣布"2011年度热词"是"受挤压的的中间阶层"。英国和中国的中产情况并不相同,但以同样的定义来描述中国中产们,一样合适。物价、房价、子女教育在诸多的现实压力面前,中国中产濒临"沦陷",或上升,或下落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对中国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中产阶层的形象呈现成为青年群体对这一新兴阶层认知的重要来源;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年群体对未来的设计--向"中产"/"白领"靠拢.  相似文献   

3.
社会对中产阶级的评判标准不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已经出现了中产阶层崛起的趋势。"被中产"现象与统计方法的选取、收入之外的客观原因、比较对象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被中产"现象,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就业与保障》2010,(4):56-56
近日,由中宏保险与《理财周报》联合发起的“中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调查”在沪出炉,调查是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7万余名20~40岁中产收入人群发放关于问卷统计结果所得,选择中产家庭的标;佳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四川、江苏、福建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5.
自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中等 收入群体"这个提法后,近年来,"中 产阶层"、"中间阶层"等词语突然间时 髦起来,"中产"和几年前流行的"小 资"一样,虽说都是泊来品,却充满国 人对这些词语外延的无限遐想和向往, 比如豪宅、私家车、时装,当然,还有 情调。但是,究竟"中产"是个什么概 念,很少有人说得清。前段时间有媒体 报道,国家统计局给出了一个数据,称"6 万-50万元人民币,这是界定中国城市 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 口三人计算)的标准。"似乎使"中产" 概念在中国首次得到了清晰的数字化界 定。如今,人们对这个词语正产生着越 来越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住房权绝不等于住房所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舆论认为,现在的房价涨得连普通的中产都买不起,批评中产住房权缺失的现状。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认为,吃、住、行属于公民生存权的范畴。生存  相似文献   

7.
香港一半是中产家庭何谓中产阶层?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雷鼎鸣认为,应以收入为主要标准,同时辅之以教育程度、职业和住房。依据这一较为宽泛的标准,他认为香港的中产家庭至少占全港家庭的50%以上。其中,现家庭月收入在1.75万元港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有自住房的香港家庭,当属香港中产金字塔的底部。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看来,他自己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吴洁 《小康》2014,(10):82-83
“夹心层”中产人群,正面临着如何为孩子教育,为父母存钱养老的问题。 中产人士往往是社会中的夹心层,财务没有完全自由,对生活的品质却有更高追求,导致了生活压力巨大。中产人士应该如何管理资产才能让资产稳定增值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呢?  相似文献   

9.
在现阶段定义中国中产阶层,职业是比收入或财产更重要的指标,但是,白领职业也未必确保一个人能获得中产身份。要更准确地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比如职业(白领职业)、教育(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和收入(中等及以上收入)等。  相似文献   

10.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10,(15):5-5
<正>《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5期李一非常道曾经在中国人心中最根深蒂固的道家文化,如今被绝大多数人所淡忘。然而,在中产以上的精英阶层里,一种道风回归  相似文献   

11.
2010年3月29日《文汇报》刊登潘益大的文章,近日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在沪上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城市经济愈发达,中产家庭幸福指数愈低——“伪幸福”命题的提出,反映出当下弥漫于相当人群中的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日本中部产业连盟(简称“中产连”)共同主办,由华兴经济咨询服务中心和北京中产连企业管理中心承办,组织实施的中国光彩会第一次民营企业家访日研修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3.
作为正在崛起的“中产一族”的知识青年是与知识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相匹配的人才资源。知识青年将成为“以知识谋生”或“以知识参与财富分配”的职业群体。他们文化层次高、职业能力强、收入稳定、薪金丰厚,且现今人数相对较少,尚未成为实力阶层,属正在崛起的“中产一族”。“中产一族”富有全球化意识;崇尚自我奋斗;追求时尚消费;承受沉重的竞争压力:拥有全新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4.
伴随年青一代持续聚集于一线或部分早发的二线城市,在高房价背景下实现市域住房自有化,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生活性议题。基于H市12位中产青年的田野观察发现,虽同为住房消费主力,但中产青年在资金、区位、品牌、空间等方面的选择,既区别于典型的刚需群体,又异于小众的改善群体,呈现出一类特定的“踮脚型”意愿。当前中产青年定制的“向上安家”情结,是受优质发展要素“向心集聚”、婚配竞争促成压力式“门当户对”、住房持有与地位融入“关联神话”、房源炒作臆造恐慌式“赶紧上车”等动因共同催生,并经由一种资本全方位高度整合的“举家体制”向外扩散。因此,为预防中产青年“购房热”的亚健康外溢,须契合实际地展开社会“冷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国家和地区里,"中产阶级"是消费社会的主体、民主政治的支持者、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的拥护者,"中产"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结果"异曲而同工"。今天需要放下"中产阶级"的概念,来考察职业分野下中国社会消除社会不平等、实现全面小康之路。中国依据职业和生活状态,可以分为富有阶层一精英阶层一知识服务阶层—直接生产者阶层—贫困阶层五个板块。在"权力"和"资本"两个维度中处于中间水平的中小企业主和知识服务阶层,是我国"小康阶层"的主要部分(或称"核心中产阶层")。中国能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核心中产阶层能否和数量更为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群体联合,有效地实现其与资本和强权的对话,保证社会公平,从而建设一个有"中产"、没有"阶级"的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国家现代化是人的发展过程,有必要进行农民工由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中产化研究。回到马克思,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他人互动交换,参与社会生产,取得生活资料,实现发展的;可以将农民工中产化看成其取得中等收入、拥有一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与社会关系,过上中等的生活的过程。农民工中产化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平正义与国家现代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交换的机制,可以通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提升,以技工化、创业化、市民化及依附式等途径达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社会的快速变迁,农二代进入县城成为重要的生活主体,并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转型,通过聚焦县域农二代的生活实践可以透视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脉络。调查发现,县域农二代落脚县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出现了“中产化”的转型,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品质升级、独生子代的优质教养以及个人与家庭的双重休闲。而这种跨阶层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农二代立足县城这一阶层化的表达空间,在阶层身份建构和阶层流动的强动力下,通过三代家庭的代际整合所实现的结果。然而,从客观结果来看,县域农二代的“中产化”生活缺乏职业阶层晋升和稳定可观的收入水平作为支撑,超前地、盲目地进行“中产化”的生活方式转型,导致农民家庭可能陷入过度透支的风险和家庭稳定的危机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间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表现出客观存在的阶层与人们对自己阶层地位的主观认知不一致现象。学者视野中的中产,强调的是非上非下的相对经济地位;大众概念中的中产,强调的是精英生活方式。"中"产与中"产"的分离,遵循着两套不同的评判依据、两条不同的认同逻辑和两种不同的诉求标准,并导致两类矛盾的认同现象。因此,如果清楚大众对两种身份代名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中产身份不认同现象就可能成为一个虚假命题。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新提法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高层人士已经正视中国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事实,中国将不再为中等收入者念“紧箍咒”,而将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扶持。它同时表明:“中产”,现在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标准。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春节过后,广州一制衣厂"月薪过万招工难"的话题被顶上微博热搜后,与"月薪过万"相关的话题就从未间断,相继引发网友热议。从"月薪过万很简单"到"月薪过万招工难",再到"我是如何三个月实现月薪过万的""上亿资产只能算精英中产"……置身于网络,仿佛到处都是有钱人。(据新华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