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警察职业是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职业,压力普遍较大。压力是外界要求与个体自身能力、或个体价值需求与外部条件不相匹配而产生的难以应付的身心紧张状态。通过对在职民警的警察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及相关分析、差异检验等实证的分析,进一步认清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沈凯 《淮海论坛》2010,(3):32-33,31
一位称职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在各种矛盾和压力面前就会缺乏勇气和毅力,难以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但在现实中,领导干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心理压力?根据生物学家沙理尔所说,心理压力基本上就是生活的波折。也有学者认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力与对他的要求有距离时,就会感到不安,从而产生压力。这里说的“压力”,就是指“心理压力”。 现代人是生活在压力之中的。尤其是居住在现代化都市里,繁忙和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感到有压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压力更大,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官员焦虑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官员因心理焦虑、心理压力大而得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例如,《人民论坛》曾调查,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心理压抑。其中,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5.
正铁路运输调度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客货运输、保证国家重点运输、提高客货服务质量的重要责任。处于运输生产指挥第一线的广大调度员,由于责任重大、作用关键,生理与心理往往压力较大。及时有效地疏导这种压力和隐患,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经营效益的良好基础。一、铁路调度人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具体表现通过日常调研、座谈和跟班了解,调度员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压力。铁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调度工作运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形势对公安民警的素质和身心健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安机关的领导以及警界的学者们共同意识到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警察职业环境中存在着比常人更多的负向刺激物,警察在工作实践中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压力事件,压力事件及压力情境构成警察的心理压力源,工作压力源成为警察心理压力源的主要内容。针对我国警察心理保健的现状、警察心理压力源及其对警察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心理保健工作,不仅能使人们了解警察行为的发生机制,使社会更加透彻地了解警察这个群体最为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还能有效提升警务工作的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7.
成龙 《岭南学刊》2005,1(1):26-28,54
交往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讲的“五种执政能力”存在着内在的交往关系。领导干部作为直接的执政者,应该深入研究当代交往发生的革命性变革,从多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负担不断加强,由高度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已日趋增强.不可避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诚然,心理压力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其中包括了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但也不是绝对的,这和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对现代化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梅英 《理论月刊》2007,(2):108-110
心理压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中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普遍问题。部队青年军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直接影响青年军官个人身心健康及事业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分析青年军官承受的心理压力,研究缓解青年军官压力的途径与对策,对发挥青年军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安院校女生作为共和国的预备警官,承载着祖国公安事业发展的重任,而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使她们较男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侵扰,所以能否有效帮助公安院校女生疏导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警察群体的素质。本文主要从警务化管理产生的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三方面对公安院校女生所面临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通过加强沟通交流、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帮助公安院校女生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军人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人作为承担着特殊使命的特殊群体,始终承受着工作、生活、环境、认知及情感方面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军人的心理健康。分析和研究导致军人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制定措施帮助军人系统有效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有助于部队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军营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都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从事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刑事侦查工作的刑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巨大的压力考验着每一名刑警。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长期积压的过重心理压力无法正常释放,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反常行为,如侵犯与攻击他人,或者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刑警对维护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对自身、对公民、对国家都意味着潜在的危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于2004年12月对黑龙江省刑警进行…  相似文献   

1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它是连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的纽带。当前,中国正处于全方位大变革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亟待实现执政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同时,从党自身来看,传统执政思维的思维定势依旧存在、执政方式中存在一定的人治色彩、执政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这些都为其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通过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面临制约因素的客观分析,深入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深化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说起压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不陌生,确实在高节奏、高速度、高效率的态势下,来自工作、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无处不在。于是,压力对身心健康有无影响也成了人们饭余茶后的热门话题。什么是压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承受的负担。压力可以分为客观压力和主观压力。客观压力就是现实情境下实际的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来描述,比如实际的工作任务、任务难度、时间要求等:而主观压力是指个体对实际的环境刺激也就是各种客观压力的主观感受。当压力源存在时,由于个体自身因素,比如应对客观压力的能力不足、应对方法不当,自我期望值过高、非理性思维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意志品质等作用,我们  相似文献   

15.
毛力熊  张继宏 《前沿》2006,(2):171-174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我国政府要加快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必须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需要加快其能力建设.根据时代要求和中国特点,公务员在政治思想、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上都要求具备能够适应现代化政府对公务员能力水平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在素质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从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和不断实践等几方面加快公务员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青年官兵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所承受的身心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此,心理问题经常困扰着部队的青年官兵,焦虑、苦闷、困惑、抑郁等心理压力问题日渐凸显。研究缓解官兵心理压力的对策,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必备的素质,更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在生活节奏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沟通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改革处于深水期的历史新形势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我们党面临的严峻的执政考验,从"管控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领导干部面临的巨大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呼唤我们创新领导能力建设。创新领导能力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视党的方针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从思想内部筑牢能力基础;树立创新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培训体系,完善能力制度建设,加大考核力度。  相似文献   

19.
现在,各行各业中的职业女性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她们也往往承受着超过男性的心理压力。2003年度调查显示:职业女性,尤其是经理人阶层工作满意度低,她们受到的较为突出的压力来自于:工作冲突、工作期望、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自主性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其自身乃至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意义重大。西方经典"需求理论"所倡导的"需求即人的本性"、"需求的层次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等理论表明人的需求与人的可持续发展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表现为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着不同的人格、素质及能力。高校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需求导向式"的教育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合理的多层次需求,突出学生自我培养,实现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协调与配合,可有效助推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