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菅从进<权利制约权力论>一书立足于唯物史观,分析了权利制约权力的历史和社会根据,深入论证了权利制约权力是民主宪政秩序的基本向度的命题;提出了权利的三大基本权能概念,系统分析了国家公权主体与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相对应的基本义务和法律责任问题,论证了权利制约权力的内在机制;将权力制约权力的分权制衡机制定位为权利制约权力的辅助机制,并立足于一种历史的大视野考察其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根据,揭示了分权制衡机制与自主平等的社会群体有效控制公共权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权利基本权能的充分确认和充分具备的实证角度,论证了相应分权制衡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权利至上,权力来源于权利并服务于权利,民事正当程序能鲜明地体现权利和权力的良性互动关系。民事程序应用法官的裁判权将权利主体的权利变为现实的利益,在实现权利过程中,程序同时也制约了法官的权力滥用。一、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基本内涵“市民社会”这一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呈现各异的特质,却总体上有着超地域、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及价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等是一切市民社会的共同本质特性。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为基础的社会,则  相似文献   

3.
权利与权力易位——人大履行职能须廓清的法观念误区□刘兰朝从理论上讲,凡民主制国家,其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的赋予,权力都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民各项权利的。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人民既是权利主体,又是权力主体,人民必须用自己掌握的具...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11):74-74
王成礼在《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与国家,还包括许多社会组织横亘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市民社会、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关之间展开博弈,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过程,实际上是二者不断寻求最佳配置的过程,即博弈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5.
何美然 《前沿》2011,(10):50-53
在现代社会,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个体权利、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传统体制下,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挤压;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权力不断扩张,国家权力逐步收缩。要使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保持和谐,就是要在国家权力的制导下,通过社会自治权力的发展,使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本质相一致,实现国家权力向个体权利回归。  相似文献   

6.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7.
一、公权弱化及表现公权弱化即国家权利意志及权力职能在权力运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实现其意图、目的和作用的现象。公权弱化本质上是对国家权利意志的侵害,对国家权利机关及授权机构、部门的权利职能的削弱,使国家权利意志难于真实、完全地贯彻和实现,不同程度和范围地否定国家权利机关及授权机构和部门的权力控制和运作功能,使其一定程度形同虚设,最终甚至破坏和否定整个社会政治机体的健康存在与发展。公权弱化的现象纷繁复杂,但从行为弱化方式来说,主要表现为三种:其一,作为方式的公权弱化,所谓作为方式的公权弱化即权力主体形式…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行政诉权发展的历史同样也是公民诉权演进的历史。公民诉权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扩展是与人权观念的法制化、现代化分不开的。它与法治国家的要求和法治精神相关联,更与国家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尤其是与纠纷解决权力的国家化及司法机关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民本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立足于人民主权与劳动解放,从存在论上彰显社会先在于国家;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判断,分析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社会的自主管理,从价值论上强调社会权利是公共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其现实启示是:加强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培育公民参与意识,逐步使我国的社会管理实现从为民作主到靠民作主,进而由民作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杜翠梅 《前沿》2012,(20):30-31
作为一种针砭时弊的政治哲学,“最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道德边际约束”,即在个人权利允许的基础上探讨国家权力的起源及其职能范围.国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诺齐克对个体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博弈关系的深刻思考,对社会主义国家理性合理的界定国家职能的范围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向征 《桂海论丛》2008,24(3):20-21
纵观20世纪我国历史发展不难发现,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转折关头,都会出现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给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带来了全新的转机。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当把“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07,33(6):49-55
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厘清权利、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这些"最受人尊敬而又确实模糊不清的概念",有利于以义务为表征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转换和提升。正在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和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需要一同培育起公民权利意识和公平正义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力是小康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的内化整合功能是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民族精神的能动实践效用是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力量源泉 ;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真正腾飞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活动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力量,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要顺利做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活动,促进西部计划活动建设,必须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活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社会转向活力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活力社会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这样的活力社会必然是开放、自由、包容和创新的社会。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今后不但要继续发挥好这个显著优势,而且要将大力建设活力社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化成为一项自觉的社会行动。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提倡并大力建设活力社会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完善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坚持民族平等要反对"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论述了完善民族关系必须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团结有自身的条件要求,并且这种条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满足民族团结的条件要求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中践行.完善民族关系必须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相似文献   

17.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新生力量,未成年人的命运关乎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因此,关注未成年人可以说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然而,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日渐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的不断健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研究创新思维的哲学链接,就是要把握思维创新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连续创新与间断创新的统一,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何其二 《桂海论丛》2011,27(2):46-48
英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与代表,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英雄崇拜是人们对英雄强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它是激发人们学习英雄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化英雄精神、完成人格重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