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小勇 《岭南学刊》2006,44(2):30-33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的批判选择的是经济正义路径。按照这一路径,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商品这一微观结构出发,继而在戳穿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资本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整个图景,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的经济根源及其虚假本质。对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经济批判的结论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现社会正义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个人主义不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个人利益基础上的与阶级和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才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因此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必须作科学的分析。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不能绝对排斥。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及实践的观点论述是马恩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哲学、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王仪 《长江论坛》2020,(1):12-17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黑格尔式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当时市民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现代国家作为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种以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为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的真正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为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在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来源、价值依归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资产阶级民主历史进步性的充分肯定 ,对资产阶级民主实质、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揭露 ,对无产阶级政党在反对资产阶级民主斗争中的策略原则的阐述。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 ,批判汲取其按程序运作过程中反映人类政治文明中某些共同的东西 ,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拉克劳、墨菲认为,政治和经济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话语"是理解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社会不是由经济决定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无中心的,政治是社会边界,是由话语建构的。拉克劳与墨菲把话语看成是不同群体争夺领导权及意义与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斗争场所和斗争对象,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是争夺话语,链接话语从而实现领导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进入消费时代,这被称为是继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社会革命。消费社会的出现,标志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消费主义是一个涵盖物质、制度与精神的完整的内在结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现资本逻辑从而控制世界的文化策略。消费主义的控制逻辑,即在物质层面遵循物质逻辑,实施技术控制;在制度层面遵循市场逻辑,实施市场控制;在精神层面遵循剩余快感逻辑,实施欲望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王艳 《求索》2014,(1):97-101
我国当代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它们采用了价值中立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同时还采用欺骗性的话语来隐匿自身。其实质在于弱化或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诱之以远离意识形态,还以倡导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多种文化形式来影响文化消费,力图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文化消费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培育人文精神,坚持文化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乔文娟 《人民论坛》2011,(8):210-211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强势使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并论证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该理论对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发挥的消极政治作用的批判具有合理性,但这种批判又未能触及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故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马克思把握和批判意识形态的基本场域。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中的思想"萌芽性"和"转折性"地位日臻显现。其中实践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萌芽,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视域生长点。马克思通过揭批思辨哲学,加速了意识形态认知方式的历史思维转向;通过探索历史诞生地,开启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缝合;通过洞察历史本质,切近了"彻底批判"意识形态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飞 《长白学刊》2014,(2):15-20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主线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问题:"资本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资本是如何被理性化的?""理性化的资本是历史的终结吗?"这三大问题分别体现了资本批判的哲学存在论起点、科学内容、政治诉求。以此观之,国内学界关于资本批判的两种主流看法,即"一般规律应用说"和"资本逻辑自否定说",均属对马克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当时德国普鲁士政府占据统治地位的抽象的"一般意识形态",认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象"。马克思揭露了这种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内涵原理"和"形式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重新为真正的意识形态找到了"现实基础",确立了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真正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孙帮寨 《人民论坛》2010,(4):168-169
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性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贬义说和中性说两个向度,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17.
18.
董伟武 《前沿》2013,(17):39-43
马克思文化批判包括宗教批判、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批判等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在各具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堆积杂陈,而是依据马克思本人生活阅历的次序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形势与社会思潮的消长次第展开的。其批判的总体路线,首先是沿着“现实实践”这条横轴由宗教、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到意识形态依层次逐步深化的,其次是沿着“历史史实”这条纵轴由远及近依时序逐渐展开的。而无论是横轴上的批判还是纵轴上的考察,其围绕的中心议题仍不外乎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的论证和无产阶级主导下的人类彻底解放问题。这一整体性的批判活动不仅证明了每一种文化批判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具体的实践性,而且也证明了这五种形态的文化批判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揭开了意识形态内涵的神秘面纱,并把这一概念推进到大众视野。然而,不少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解读维度之中。实际上,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强调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识中的系统反映。它是一种属性,而不是实体。要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内涵,应当关注以下维度的分析:认识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价值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社会学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来源、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