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的严谨科学性以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是其主要依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而创新的教学方法。话语体系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实现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不仅凝结了党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而且也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点的深入阐述,印证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究两者结合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定位,对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文新 《理论学刊》2023,(5):150-15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发展的必要性,亦有不言而喻的可以融通的契合性即可能性。而为了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首先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方法路径相当复杂,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中华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重要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和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实践证明了将二者相融合具有可行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位;同时,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培养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热血青年。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探索二者的结合路径刻不容缓.应在真理观的相通处,理解二者结合的内在根基;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认识二者结合的发展动力;在人类文明新类型的维度上,加强二者结合的理论深度;在人文社科的中国话语构建里,阐明二者结合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相似文献   

8.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3年8月12日至13日,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新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以及《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  相似文献   

10.
刘洋 《理论学刊》2023,(5):42-50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近代以来全球发展现象以及未来趋势的哲学把握。世界历史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转向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契机,也带来了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主体、建设目的、建设过程、建设方法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谁来做”“为何做”“关键点”“怎么做”四个方面系统回应了世界历史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典型,实现了世界历史普遍要求与民族特色的有机结合,创造出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新选择,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两种制度之间的力量差距。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植根于十分丰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之中。本文从7个方面就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基因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中国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经百年党史被证明了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其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3.
《理论学刊》2023,(3):F0003-F0003
《理论学刊》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作者所投稿件须保证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署名及排序无争议。投稿请遵循以下要求:一、承诺专投《理论学刊》,并以附件的形式将稿件的word版投至各相关学科邮箱。稿件正文应不少于14000字。我刊对拟用稿件有刪改权,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申明。  相似文献   

14.
叶再春 《前线》2011,(3):30-31
不同的文化或者文明,真的会出现美国学者亨廷顿所主张的“文明冲突”吗?前不久,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高端对话,邀请杜维明、张世英和黄柑森三位重量级学者,分别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文化的选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理论学刊》2022,(3):F0003-F0003
《理论学刊》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作者所投稿件须保证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署名及排序无争议。投稿请遵循以下要求:一、承诺专投《理论学刊》,并以附件的形式将稿件的word版投至各相关学科邮箱。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先进文化建设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一样是中国土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毛泽东先进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孙如新 《学习月刊》2009,(15):13-13
火红的七月.我有幸参加了一个火红.的研讨班——全省“六个为什么”专题研讨班。从武昌的专题理论讲座到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体验式教学.研讨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健康丰富的内容.让每一位参与者充分享受了一次精神文化盛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心灵洗礼。从革命烈士陵园到朱毛挑粮小道.从三湾改编旧址到龙江书院讲堂.从八角楼闪耀真理的熠熠灯光到黄洋界抗击围剿的隆隆炮声.大家在体验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每个人都深情地感受着红色井冈的伟大.静静地倾听着历史震撼人心的回声.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1月6日至7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和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马克思议论坛在南京举行.会议收到论文230多篇,来自党校、高校、科研院所的110多位学者与会.现将论坛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杜梅萍 《前线》2012,(7):117-117
本刊讯为落实中央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012年6月14日,市委宣传部、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社科联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首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深刻理解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