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聪 《学理论》2013,(23):132-133,136
司法鉴定程序缺陷极易引发暗箱操作,常常导致错鉴的产生,最终损害了司法权威。2013年1月1日起实行的《刑事诉讼法》修订了司法鉴定的某些程序性规定,在我国刑事领域鉴定程序的完善方面呈现出较多的亮点。然而,该法在鉴定人人身安全保障、鉴定人出庭质证、鉴定启动和救济以及鉴定过程中的监督等领域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才能有效降低错鉴概率。  相似文献   

2.
郭恒 《学理论》2013,(9):98-99
2012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增加了警察出庭做证制度的相关规定,表明我国刑事诉讼中已经正式确立了警察出庭做证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对于进一步完善证人制度,推进庭审方式改革以及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新《刑事诉讼法》对警察出庭做证制度的规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警察出庭做证规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警察出庭做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试图在"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立法观念之间探索出我国亲属作证豁免制度的"中间路线",然而这一规定不仅没有实现亲亲相隐,反而变相剥夺了被告人的质证权,最终悖离了该规则的立法意旨。扩展亲属作证豁免阶段、扩大近亲属范围、排除亲属证人证言证明力、设置相关法律程序,是未来中国亲属豁免权制度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书祥 《求知》2012,(10):13-15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从法律上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社区矫正制度的确立,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完善我国的司法制度,促进司法制度的进步与文明,必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6,(10)
正【提案背景】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275条首次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更趋完善。但我国封存制度的实施刚刚起步,在施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与其他法律规范不协调、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前置封存程序、检察监督缺位、缺乏相应救济措施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具体建议】1.统一相关法律规范之间的有效配置。在《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后,诸如《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6.
焦悦勤 《理论探索》2007,(5):150-153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在多方面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但是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为未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聘请的律师或辩护人行使权利缺乏程序保障,强制措施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刑事辩护风险过大,等等。完善我国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制度,应当确立不利益禁止变更原则,设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建立有效的侦查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刑事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初始程序,它标志着国家对于犯罪行为追诉的正式开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立案程序规定为并列于侦查程序的独立程序,但是立案程序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国刑事诉讼立案程序在理论及实践中的缺陷主要有:立案条件缺陷;程序虚无化倾向;立案前的行为是否系诉讼行为性质归属难以确定;立案监督存在制度性缺陷;立案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的立法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科学可行的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是一国刑事诉讼法和证据制度实现日臻完善的重要措施。我国《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证明标准、证明方式等规制,标志着我国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初步建立,也必将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和证据制度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该规定关于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规定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审视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质证制度是连接取证、举证和认证之间的纽带。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存在客观的不平衡,没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作为裁判,因此,如何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质证权实现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揭示了质证在行政处罚程序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了我国行政处罚质证中存在质证的范围太宽,对于利害关系人证人鉴定人等参加人没有规定,补充证据期限不明确等问题,应逐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1)
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二章"第一审程序"中规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庭前会议这一程序的增加进一步细化了刑事诉讼的庭前准备程序,这对于明确案件争议焦点、简化审判环节有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实现诉讼经济。但是我们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刚刚起步,虽有进一步的司法解释出台,但是这些解释却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对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评析,在不违背立法原意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11.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因此,测谎结论的属性是证据,且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当前我国测谎规则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测试主体、测试程序、测试环境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结论的审查等方面对测谎规则体系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法将八种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旨在消除鉴定结论带给人们的"权威性"感受,还原其实质特性,同时,也说明鉴定意见需要像其他证据一样经过严格的法庭质证程序,最终由法官判定其可采性及证明力大小,科学有效地实现鉴定意见在诉讼中的价值。研究鉴定意见法庭质证必要性、内容、参与的主体,以及进一步讨论鉴定意见质证实现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最大程度平衡控、辩、审三方的各自价值取向,最终保障质证程序的顺利开展和价值内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为适应进一步加强惩罚犯罪、保护公民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的需要,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包括侦查讯问制度在内的刑事诉讼基本程序。侦查讯问制度是一个包含侦查讯问主体、对象、第三人以及侦查讯问行为的启动、方法手段、结果使用、讯问行为监督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总结归纳修正案中对侦查讯问制度完善的具体内容,对于侦查讯问人员更明确地理解并更严格地执行修正案的有关规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安晓玲 《理论导刊》2001,(10):48-49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诉讼法在保持打击犯罪的力度下,增加了辩护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侧重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这是我国法制制度民主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但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实际情况的一些新变化,我国诉讼制度又面临新的问题:沉默权是否应引入诉讼制度,这引起了司法界的广泛关注。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率先大胆将沉默权引入诉讼程序。他们在《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规定,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保持沉默。对这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拘留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不合理 ,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只有在立法上对刑事拘留的功能作出准确而明确的定位以及完善相关规定 ,才能确保刑事拘留的准确适用 ,才能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信托法》,《信托法》中规定可以以遗嘱的形式设立信托,这表明遗嘱信托这一信托形式已经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可。遗嘱信托制度不仅涉及信托法的内容,还涉及继承法的内容,兼具二者属性。这一制度在我国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但是无论是在继承法还是信托法中,均未规定遗嘱信托的具体规则。我国应当在修订继承法的过程中,完善遗嘱信托制度。本文从分析遗嘱信托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着手,结合域外相关法律规定,得出我国遗嘱信托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证据裁判规则上,域外刑事审判中对于传闻证据规则、直接言词原则的确认都对证人证言的采信有较高标准。我国尚未建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的比例较低。2012年《刑事诉讼法》完善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制度,但实施机制还有待深化。建立精准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实施机制,既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更需要转变社会传统观念,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社会认同感和思想自信。同时,还应加强司法人员对该制度落实的职业考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下称新刑诉法),正式将“鉴定意见”的称谓法定化,替代原先“鉴定结论”之用语,同时对鉴定人出庭作证、人身保障及专家辅助人等问题予以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刑诉法从鉴定人出庭作证、鉴定人人身保护及确立专家辅助人制度三个方面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作出具体规定,也让“鉴定意见”之表述实至名归.此次“鉴定意见”的确立,在具体层面可破除人们对于鉴定证据的盲从,促使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随着鉴定人出庭作证、专家辅助人制度等规定的具体落实,刑事诉讼双方的主体地位与平等对抗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1)
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小额诉讼程序作为第162条,此规定有着现行法律制度所不能具有的优点,是我国程序立法的一次重要创新。分析法条可知,从制度构架上来看,小额诉讼程序属于简易程序的一种;法条对于标的额的限制采取了一种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标准;但"一审终审"的规定仍然存在缺陷,不符合我国民事审判实际,仍难以保障当事人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20.
2012年3月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大幅修改,内容几乎涵盖刑事诉讼的所有重要领域。其中,在对一审程序的完善中设置了庭前会议制度,赋予庭前程序以实质内涵,彻底改变了原先"一步到庭"的诉讼模式。庭前会议制度能够发挥资讯、确定案件争点、保障集中审理和程序分流等功能,有助于实现公正和效率两大诉讼价值。司法解释在法典规定的基础上,对庭前会议制度的主持者、参加人员、适用范围和处理事项等作出细化规定,保障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但是,庭前会议制度在启动主体不明、非实质性解决问题方式以及辩护权的实现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