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1,(15):81-81
德国官员的廉洁,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他们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在政务活动中都不讲排场、很少张扬,在个人交往中也一副“穷酸相”,公私分明,不揩公家油、,不慷公家之慨,自家人更不能跟着沾光。  相似文献   

2.
李鹏飞 《党课》2006,(6):58-58
现在,在不少地方流传着“私事公办”与“公事私办”的说法。 所谓“私事公办”,就是在办私事的时候,打着办公事的旗号,借用“公家”的权力、影响和财物去办私事或者与工作无关的事。比如,外出办私事需要用车,就谎称公出,用“公家”的车送自己“出差”;朋友来了需要请客,就用接待上级领导、兄弟单位来人的名义,让“公家”掏腰包;一些私人性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解决,就以单位的名义去“协调”,从而得到某些特殊的“优惠”和“照顾”……反正不管是什么私事,都想方设法和“公事”挂上钩,按照办公事的程序去运作,个人什么风险和责任也不用承担,什么代价也不需要付出,有关的费用、责任和后果统统由“公家”买单。  相似文献   

3.
<正>焦裕禄的家风,是焦裕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是焦裕禄家风中最闪光的遗产。一碗饭、一壶水也不能忽视在日常生活中,焦裕禄对妻子和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对妻子说,不能收受别人的任何东西,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焦家子女多,  相似文献   

4.
一言难尽公家车王英祥跑生意,忙忙碌碌去挣钱人们只要稍加留神就不难发现,如今"公家车"在忙完公务之后,很少停在车棚内,车主也很少呆在科室里,有时是"千呼万唤"未出来。如遇节假日急需用车,有时却寻车不见车行踪。呼人不见人回音。那么,私下里,"公家车"究竟...  相似文献   

5.
史学成 《江淮》2011,(12):50-51
"管理处有规定,每月可以给首长领些招待烟和茶叶,张仲瀚政委不让我去领,他说公家每月发给我的工资就包括这些花销,领导干部招待多,你工资也高嘛!……管理科有个谢会计多次对我说:‘小鬼,只见你给首长借出差费,从来不见你来报销差旅费,你和首长在外出差,回来后是可以报销差旅费的呀。’我给张政委汇报后,张政委说:‘我们出差坐的是公家车子,  相似文献   

6.
朱德:坚决不搞特殊化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也绝不允许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声望享受特权。在领导干部子女用车这个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他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无一例外,就连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相似文献   

7.
博览     
万里谈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万里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什么叫不合理的负担?我们有些同志总是不明白。如果农民连吃饱饭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不要说5%的负担,就是1%也是不合理的。即使他们负担得起,从县到乡到村养了多少吃公家饭的干部啊!这些负担谁算过?既然有那么多...  相似文献   

8.
同事们称他是公家的“铁算盘” ;熟人朋友称他是不开窍的“铁面孔” ;亲戚家人怨他是没有人情的“铁心肠”。也正是凭着这“三铁” ,使他在金钱堆里走得端 ,行得正 ,请看 :  相似文献   

9.
他敢批评别人,是因为自己行得正;他分得很清楚公家是公家,私人是私人杨勇刚到北京军区当司令员不久,有一天,他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偶然看见军区的一辆专车,原来是一位领导干部的家属来买东西。杨勇生气了,回去后就打电话,叫那位领导干部马上过来。杨勇说,公家给你车,是让你办公用的,不是让你老婆出去买东西的。批评得那位领导干部大气都不敢出,有了这一次再也不敢有第二次了。杨勇敢批评别人,是因为他自己行得正。他从不让家人用小汽车。孩子小时候去上学,都是让人骑自行车去送。夫人林彬上下班也是骑自行车,连顺车都不搭。那…  相似文献   

10.
廉政格言     
《天津支部生活》2010,(9):41-41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西汉)刘向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相似文献   

11.
正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也绝不允许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声望享受特权。在领导干部子女用车这个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他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无一例外,就连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炒股、买基金是时下流行的理财方法,本无可非议,但有些在职人员利用上班时间用公家的电脑进行炒股,实在不可取。  相似文献   

13.
原广东省汕尾市副市长马红妹有个理论:公仆就应当由公家包养.在这一理论的支配下,她心安理得地向公家伸手了,最终因贪污公款64323元,收受贿赂5700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相似文献   

14.
廉政十章     
一公家库里几多银,我劝贪官莫动心。天网恢恢终不漏,铁窗镣铐冷冰冰。二一朝得势取公权,便有金箍头上悬。诸事依公常谨慎,何忧处世不平安。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04,(7):37
公和私是两回事.人皆有私.正如人皆有爱,人皆有好,并不奇怪.但是私戏不能在公家舞台上演.干部是公家的人,是公务员,是为国家办事,不能有私.  相似文献   

16.
詹国枢 《奋斗》2006,(8):52-52
制度安排这个词儿,乍一听好像说的都是国家和公家的大事情。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许多小事情,也有个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搞廉政建设莫当“叶公”梁文渊,赵宇“叶公好龙”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传说中的叶公非常喜欢龙,家中器物上画着龙,房梁屋柱上刻着龙,然而当真龙真地来到叶公家时,叶公却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值得注意的是,在廉政建设中,“叶公好龙”现象也不少见。有些人提及社会...  相似文献   

18.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25):65-65
正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也仿照苏联,对领导干部建立了各种住房分配制度、"特供"制度、医疗保健和疗养制度。但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经历过革命战火考验的理想主义的一代人,绝大多数都律己很严。对于"公家"和私人分得很清楚,生活简朴,个人所求甚少,有的甚至不允许管理部门为自己装  相似文献   

19.
朱松春 《学习导报》2014,(14):44-44
这是我调粟裕副总理处当科技秘书时发生的事。粟老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期间,几乎隔几天就要到总理处去汇报,每次出发前他总是交代身边秘书一定要为他准备一角零钱。一次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问他:首长,你到总理那里带这一角钱干啥呀?原来,一次专委会上,总理当着副总理和部长的面说我告诉大家,我喝的茶叶是自己家里带来的,而各位则喝的是公家的招待茶,也就是公费,如果大家也不想占公家的便宜的话,那就放一角钱在这里吧!  相似文献   

20.
他山石     
《先锋队》2005,(2)
入党当官别想发大财社民党是德国最大的执政党,在联邦及下属各级政府中,有很多官员是社民党成员。不过,在德国,入党和当官就意味着发不了财。格哈德原是欧洲央行的部门主管,一个小时的工资就有100多欧元。可后来他决定辞职,投身社民党的工作,成功竞选上了吉夫霍恩市市长的职位,月工资只有3000多欧元。另外,想借当官的机会揩公家油也不可能:官员接待客人得自掏腰包;接受30欧元以上的私人礼物算受贿……遵守党纪没有“八小时之外”政府给总理施罗德配备了一辆高级防弹轿车,但在周末他从来不开。因为周末不属于办公时间,施罗德如想使用这辆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