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坎 《学理论》2012,(32):49-50
"人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善恶,往往还会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建立的运转的基础。卢梭和马克思分别作为18世纪和19世纪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有着相同的思想脉络。他们都主张将"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初性",从而与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形成各自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并由此构建各自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
杜以向 《理论导刊》2012,(8):105-106
人性论是一切伦理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论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本文对二者在善恶的概念和来源、人性超越的途径和社会教化的方式等方面异同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指出了两者之间可以互为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永乐 《学理论》2012,(8):45-46
游戏不仅对人性的培养,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始阶段的文明是游戏的文明,19世纪以前人类文明中一直有活跃的游戏精神,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没有给游戏提供营养,游戏精神逐渐衰落,而当代随着现代性弊端的显现,游戏精神开始复苏,现代性也只有与游戏精神相融合,才能造就健全的人性,才能避免现代性的各种弊端。  相似文献   

4.
"创造生命"的理念付诸实践,为我们探寻生命起源提供了一种科技可能,这既是对"历史之谜"的回答,也宣告了主体理性的真正复活。对生命的自然生成而言,人造生命的诞生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彻底祛魅,是一种自我的高度扬弃,是人的普遍意识的一次再呈现。然而,科技意识形态所造就的生命伦理"塌陷"引发新的哲学沉思,一种新生命的诞生需要新的社会伦理去规约,我们必须在"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类。..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制度设计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既是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显现出人对自身的体认。政治制度是人的劳作;它的根源和全部存在均有赖于人的意志。……在它们存在的每一阶段,它们的存在都是人的意志力作用的结果。政治与人的这一基本关  相似文献   

6.
邓研华 《党政论坛》2011,(11):44-46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制度设计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既是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显现出人对自身的体认。“政治制度是人的劳作;它的根源和全部存在均有赖于人的意志。  相似文献   

7.
曾燕琼 《学理论》2012,(3):128-130
本研究力图从人的生命本性的变化去理解人性,通过转换以往认识人的物种的思考方式,确立类的思维方式,审视人性在教育中的空场及其出现空场的深层原因。期望对教育中人性的复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民族人性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解放与两次失落的过程.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惑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幸福与痛苦的体验.人性两次失落的潜在因由是民族人格的缺陷,民族思维的残缺,社会环境的弊端.其根基是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土壤.人性复归之路是,建立完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建立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性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9.
张迎 《学理论》2011,(27):84-85
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
康德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主观选择与道德法则之关联来展开人性的探讨,但这一关联仅揭示了人性的形式层面,要想求得人性之整体还需要把质料层面纳入进来,这就从人学走向了神学。这是外在超出的思路。孟子也以人为出发点,但人内在地包含天道,人只需"反身而诚",求其本心即可,因为反观本心即可达至吾心即是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的境地。与康德不同,这一逻辑的展开是内在超越的思路。探讨康德与孟子的人性思想,以此揭示两种不同的哲学实现路径,有助于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对中西哲学进行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环境危机表面上看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人性异化的恶果。人性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这两种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对自然的污染。人性危机得不到拯救,环境危机就无法根除。马克思最注重人性的解放与发展,指出人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破除私有制与掌握人性的活动规律,过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的,这对于遏制人性异化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认为人是兼具善恶两性的,在此法理下,池田大作提出了"人性革命"的思想,透过"善恶不二"的人性观,在道德哲学的范畴中,对"人性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从中探寻池田大作具有先进性的德育理念,并结合我国德育的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中,对我国德育工作有很大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在实践及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非实践人性观的超越;和谐人性观立足中国实际开创了实践人性观的新境界。实践人性观以现实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实践人性观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国和谐人性观继承了实践人性观的科学内涵,强调实践人性观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调性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袁志刚 《各界》2009,18(11)
卢西恩·弗洛伊德以其非凡的写实力,新颖独特的造型特点,神秘莫测的画面语境,创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新的视觉景象,以人为本,以画笔忠实地描绘人性、洞悉人性,这正是其艺术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早期以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到了《活着》,余华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已不再走极端化的路线,而开始淡化叙事风格的特色,更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通过冷静质朴地叙写一种在无言抗争中活着的方式,《活着》自始至终蕴含着对人性的礼赞,实现了从注重文本表现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突破,《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人是公共行政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自从公共行政创立以来,"公共行政中的人是什么"一直是公共行政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本文综述了公共行政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并提出了"公共人"的人性设计,认为可以通过实现制度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制度化最终实现"公共人"。  相似文献   

17.
赵锦荣 《理论视野》2013,(12):72-74
庄子阐发的人的技艺活动并非着力于对现实层面的人的技能活动的描述,而是为了展示人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庄子并非断然否定技,他只是反对被机心所裹挟的技。庄子所揭示的技中蕴含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既是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也是人的自然自由的美的生存意境,表达了庄子对人的本真生存、人的自由的人性化的生存形态的追求,具有超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哲学人性论研究呈现出几种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实践人性论等.从中可以归结出几个困惑与疑难问题:(1)我们近年来对人性问题的认识与以往相比是否达到了本质上的革新?(2)人的存在状况与其本质属性是否已经完成或可以完成,人性问题可以得出封闭性的结论吗?(3)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是相互从属,还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4)马克思关于人性研究的论断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被超越?(5)人性论是否可作为对人的研究和对一切哲学问题研究的出发点?给出破解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化当下的哲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管理者的人性观与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人性观是管理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管理者持何种人性观不仅影响其管理行为,而且还制约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最终决定着管理的效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的研究大致是从政治概念的建构开始的。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政治概念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关于政治的时间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职能与政治发展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政治哲学的人性观入手。本文围绕马克思对人的利益的论述展开研究,认为政治是人的利益分化的产物,是具有强制性、公共性、辩证性与系统性的利益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先后出现了阶级社会的政治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其未来是一种利益和谐的社会公共管理。这一定义,既把政治从其它社会利益现象中区分出来,又指出了政治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