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山纪 《中国监察》2014,(5):63-63
季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诱劝国君贪图享乐,逼走贤臣,导致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鲁定公时,任用孔子为大司寇。孔子帮助鲁定公整顿朝纲,用礼义廉耻教育百姓,使鲁国国泰民安,日益殷实。齐国的齐景公因此惶惶不可终日,他对本国大夫黎弥说:“鲁国重用孔子,对我国的威胁极大,这如何是好?”黎弥沉思了一会儿说:“饱暖思淫欲,如果选一群美女送给鲁定公,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的人成了别国诸侯的奴隶,有能够将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官府领钱。有一次,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却不要官府的赏金。孔子说:“子贡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凭借它移风易俗,他的教导应该在老百姓当中实行,而不是只适合于自己的道德行为。如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应该提倡  相似文献   

3.
宋志坚 《政府法制》2011,(27):38-38
冉求带鲁国的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季康子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求说"学之于孔子。"这是冉求为孔夫子弄虚作假。孔子自己就对卫灵公说过:"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承认他只懂得祭祀,不懂得军事。孔子这个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也比较有自知之明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对他的弟子们这样说,自己也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个有大学问的大圣人,但有时候"需要"了,他也会说谎. 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易经的奥秘>时,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相似文献   

5.
亲亲相隐     
何进 《江淮法治》2013,(18):37-37
《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致意思是叶公对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一位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出来指证他的父亲。"孔子听了叶公所说后道:"我们所谓的正直之人,身为父亲的会为儿子掩饰罪恶,身为儿子的也会为父亲隐瞒罪恶。"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案件,也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路篇》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要去做鲁国权臣季家的管事,来问从政的原则。孔子告诉他加强领导的三个道理,首要的就是抓管理。有司是职务代称,也就是管事的,先要把权责分清楚,把制度建立起来。孔子的忠告虽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历久而弥新,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解读汉律,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其时《诗》、《书》、《易》、《礼》也被用于司法,又称“经义决狱”。《春秋》原是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记述了自周平王东迁以后鲁国以及其他周边诸侯国的史实。在这本史书中,孔子借叙述历史之机阐发了自己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因此《春秋》遂被后世儒生奉为经典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一书是“礼义之大宗”。书中的许多观点也被当作不可怀疑的儒家经典而被代代遵循。怎样用儒家经义解释汉…  相似文献   

8.
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论及刑法思想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尽管如此,仍然贯穿和表达着救世济民,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哀矜勿喜"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当法官,阳肤便向曾子请教为官之道,曾子对阳肤说:"执政者丢弃了先王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为判案有功而自喜。"孔子时代虽是礼崩乐坏,王道不再,民心离散,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以天下众生为己任的道义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吉林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宋有生大队长用他20多年的刑警生涯解释了它的完整内涵。今年44岁的宋有生工龄和警龄等长,他当过片儿警,任过派出所所长、分局副局长、分局局长等职务。从他当片儿警,全身心地体察民情,为民除患,到他肩负重担,保一方平安。20多年来他把奋斗的生命意识融注于全部的从警生涯,用他的话说:从那一天起,就没"消停"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肩头使命,有责任心的人民警察来说,为了社会的永久安宁,他不会有一天的轻松。正是这样,这些年不管宋有生职务上怎样变迁,他始终战斗在公安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刑侦经验,破获了大小案子上千件,成功地直接指挥破获轰动省内外重、特大案件几十起,不能不让同行们赞叹。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名,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有鱼吃了。所以,我必须兼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读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他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这种礼治,无疑是一种人治主义的法学理论,其整个体系和一系列原则都是封建主义的,但这样说,并不排斥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颗粒。孔子关于司法道德的论述就含有这种颗粒。孔子的司法道德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关于“治人”的主张。按照孔子的设计,“治人”,是“仁以为己任”(《论语》),有高尚道德,能公平执法,把国家治理好的人。这种“治人”所应具备的司法道德,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探索和领会.为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尝试快乐教学法,激活学生快乐因子.  相似文献   

14.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 心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他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实行"仁 政"服务的。他把法家的一套说成是"以 力服人"的"霸道",把自己主张的"仁政" 说成是"以德服人"的"王道",认为只有 实行"仁政"、"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使 民心所向。孟子的"王道"政治具体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     
家法儿子:"老师说,爸爸打儿子也是犯法的。"爸爸:"笨蛋!老师说的国法,我打你用的是家法。"倒过来一只狗向一个农夫扑过去,农夫忍无可忍,用粪叉打死了这只发疯的狗,狗的主人告了农夫,要他赔偿损失。法官说:"你要是把叉子倒过来,用没有齿的那头,不就没有事了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认错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1):35-35
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孔子听到隆隆的声响,对子路说:"山的那边在打雷下雨,为何还要赶着去?"子路说:"这不是雷雨声,而是海浪拍岸之声。"孔子从未见过大海,想到海边去看看大海,于是孔子一行人乘车到了海边的朐阳山下。  相似文献   

18.
他是黑人,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他从小就在贫穷与歧视中度过,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13岁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气地说. 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把它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  相似文献   

19.
母诫是"金"     
近读一篇报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报道说,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说,中秋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儿  相似文献   

20.
孔子关于"乐"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他提出礼乐并举的思想,将"乐"的作用提升到教化人心、调节社会秩序的高度,认为人们可以开启通向个体道德提升与社会秩序恢复的道路,从而沟通审美与道德,并且将伦理规范在音乐的体验中内化为道德良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伦理秩序。因而,可以说,"乐"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审美手段,而是伦理道德的载体与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