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成书之后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二十世纪是《史通》研究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之后《史通》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史通》学术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比较方法 ,也称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 ,是社会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比较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 ,便形成比较史学方法 ,又称史学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的运用 ,已有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70篇列传中有三分之二为类传 ,即一些相近人物合在一篇传中 ,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儒林列传》等 ,这就是“比物连类”的历史比较方法。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 ,也将希腊与波斯帝国进行了比较研究。西方近代和当代的资产…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新史观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20年7月,李大钊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便开始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同时,他系统引入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开创了我国现代新史学理论发展的先河。此后,  相似文献   

4.
1920年7月.李大钊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便开始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同时.他系统引入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开创了我国现代新史学理论发展的先河。此后,李大钊又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校讲授《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并著有《史学要论》一书,进一步丰富了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在史学理论研究、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了独特的新史学观。今天重温这一史观.对中共历史的研究者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谈谈史学研究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舍此将一事无成,这是古往今来史学家的共识。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吴家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等校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及《史学要论》等课程;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作过《研...  相似文献   

7.
郭孔延所撰《史通评释》,是第一部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名著《史通》进行注解的专著,内容详赡,体例严谨,在《史通》研究史上具有典范作用.受明代学风熏染,郭孔延具有浓厚的“义理史学”思想,虽然也对一些史学理论议题进行了阐发,但过于强调史学的褒贬功能,其评论对象主要指向《史通》所涉及之历史事件与人物,藉以抒发自己的正统论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从而偏离了刘知几“实录史学”的主旨.《史通评释》促进了《史通》的传播,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身体力行且颇具影响的英国当代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这种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现实情感、群众立场和整体主义叙述方式等三个方面,此外,他还十分强调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对于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的意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  相似文献   

9.
传统史学资治醒世的价值取向,到了近代则表现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对于家国命运的忧患意识。抗战史学并非从服膺考据学派向经世致用的转向,而是对我国传统史学经世功能的继承和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建设精神国防逐渐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和当局施政的重点,以国难教育为代表的社会教育体现了史学与精神国防建设的契合。史学家以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为取向进行"术业专攻",全国上下特别是史学界对历史教育的重视、改革和强化,是抗战史学以建设精神国防为旨归的经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口述史学新解——以山西十个合作社的口述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降,在西方口述史学的影响下,国内口述史学研究逐渐兴起,受到学界和大众媒介的普遍关注。不少学者在口述史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更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身口述史学的实践,筚路蓝缕,出版了一批或是对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访谈实录,或是记录布衣百姓市井百态的口述史学著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逐渐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家的共识。随着战局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国统区、根据地、沦陷区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并呈现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抗战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颜九红 《湘潮》2010,(2):25-28
<正>何兆武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研究,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中国思想发展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论》等著作,是享誉全国的思想史学家,也是史学理论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3.
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核心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结构核心课程为例,探讨了该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该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为今后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对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下,文章以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隧道工程》课程为例,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该课程的日常教学,不断探索“创新创业”理念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模式、考核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白云 《求实》2003,(Z1):84-8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历史贡献之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逐步地走向科学与理性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应对。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相似文献   

16.
对研究对象的好奇与敬畏,应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和前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历史学很难定义为一门科学,但历史不是流水账而是一种知识,它的客观性是有其独自的特征的。史学家们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立场和各种利益诱惑等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抵制,并且能够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也许就能有效地阻止史学被完全地主观化,使史学著述逐渐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邢婧  韩宇楠 《山西青年》2022,(15):84-86
《安全人机工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四大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特点及学情现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情现状,从就业岗位需求出发,以专业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为成果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案例—项目”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在与国际和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密切配合下的日益高涨,决定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历史后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也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上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共产国际和莫斯科同中国革命运动相互配合的问题,很长时间无论是在西方的还是在共产党的史学著作中,都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如果说在西方的史学著作中,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或者被看作是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工具,或者被认为是从共产国际企图输出革命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中国国内的特…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学界开启了“文革”历史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阶段的“资政史学”,中经1990年代转型阶段的“求真史学”,再至21世纪头10年拓展阶段向“总体史学”的转向,近30年来“文革”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动.其史学研究的最初动力源于历史决议的推动,但进一步的拓展则有赖于史学界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内省以及改变中外研究不对称格局的愿望.考察“文革”史学的课题,其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是“文革”的定性、起源、历史叙事和评价.正视研究断层现象,提升方法论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真实记忆,是当下推进“文革”史学健康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正西方批判历史哲学兴起于19、20世纪之交,"历史知识(科学)如何可能"是其探究的主题。具体而言,其内容直指人类认识历史的能力、范围以及历史知识的性质等问题,它是西方当代历史学反观、建构和论证自身的基本前提。中共党史学要创新发展,就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史学的先进思想,因此,其与西方批判历史哲学的对话成为必然,对话也为前者的理论开拓提供了自我反观的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