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不但肩负着为校内师生服务、为行政、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同时又有面向社会服务的职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建立数字档案馆的规划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但继恩 《学习月刊》2009,(10):75-7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湖北是高教大省,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将高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湿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头20年,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施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战略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结合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面意见.省委提出了“创新引领、科技支撑、跨越发展、惠及民众”的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国家实施“2011计划”、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紧扣国家发展的优先领域、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栽体.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李庆华 《奋斗》2012,(1):11-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文化建设事关高校发展的全局,是高校的灵魂和旗帜,反映高校的战略眼光和思想特质。高校要着眼文化建设与高校发展的关系.切实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文化战略建言献策,发挥好文化的“智库”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学科优势,以文化建设引领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力夯实高校文化软实力,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重点实施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人才建设、文化发展保障等工程中,发挥高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辐射、传承、成果创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陕北高校尽管拥有较为丰富的服务区域发展的经验,但尚未形成高校与区域发展互动双赢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此,陕北高校必须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打造能源与环境工程等专业品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切实成为陕北区域发展的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同时,陕北政府一定要创设有利于高校服务区域建设的平台,为陕北高校发展提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理论建设》2011,(3):13-20
根据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规划、大别山周边省(市)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的趋势和大别山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注重维护大别山生态安全,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生态产业层次,健全生态产业体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区域一体化、功能层农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大别山国家级生态经济区,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需要国家战略的规划,区域经济的协作,行政管理的协调,要科学统筹大别山区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万钢 《求是》2012,(16):3-5
在7月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动员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表明了党和国家抓好科技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吹响了我国在新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号角,是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一、深刻认识新时期科技创新承担  相似文献   

9.
《学习月刊》2011,(20):134-135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通过近些年的发展,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为主体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沈可 《当代贵州》2007,(6):20-21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的一年,贵州省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全面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加强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做好重大专项的遴选和实施.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整合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2007年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科技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部署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纳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纳要》,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5月15至16日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也进行了强调,这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鄢永慧 《世纪桥》2010,(15):107-108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基地,同时负有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任务。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不仅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而且也是高校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我们要在正视建设和谐高校校园重要性的同时,认识到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琳  赵围 《奋斗》2010,(6):58-59
科技城是科技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选定区域,具备“积聚、辐射、示范”带动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功能的科技枢纽。当前。我省正在规划并建设创新科技城,对世界各国科技城及属于科技城属性的高技术综合体的研究能够对我省创新科技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7月6日至7日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新形势,认真总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科技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动员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有  相似文献   

16.
众创空间     
<正>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发展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  相似文献   

17.
史敬增 《发展论坛》2001,(10):56-56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对影响和制约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要更好地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首先敏锐地把握它。为此,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一、高度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抢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当今世界科技最新发展趋势的前景十分诱人。因此,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当其冲的、第一性的就是要发展现代科技,实现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如何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贡献,这既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又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斯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华中科技大学在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始终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以推动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己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已成为我校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白津夫 《前线》2015,(2):87-89
当前,在全球创新的大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正处在关键时点上,倾力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加快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更深层次上谋划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正确定位首都科技创新中心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大概念的中心。不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技术与金融相  相似文献   

20.
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从严 《学习月刊》2010,(2):106-106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因此.各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