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上产生的,也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为人本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向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坚持"人本"的价值取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有利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增殖。  相似文献   

2.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向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个人对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规范理解与认同的需要,通过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实现人的超越性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坚持“人本”的价值取向,把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并为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超越性追求提供现实的方式与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有利于现实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的环境问题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哲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使环境哲学研究者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的存在方式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对立造成的,因而人也面临着一种尴尬境地。有学者倡导悬置问题,着力于环境管理,以期实现环境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弥合。更合理的方式,可能是中国哲学提供给我们的整体主义观念以及通过民俗促成环境问题和实践的勾连。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21,(3)
马克思"自然观"本质上是生活自然观。它从生存论和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角度对自然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与价值向度进行了历史性的解读和科学诠释,从而彰显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和生活性。马克思"自然观"通过对"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活前提的批判性审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互动过程中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成的历史逻辑。这一互动过程所使自然分化的"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和"人造自然"构成了人类生活场域的空间架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蕴含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活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5.
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厘清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也就无法生成人和人类社会。但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客体,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自在自然”被转变为“人化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中国意蕴在于,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建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世界观这个最根本的理论视点展开对人类历史及发展模式深邃解读的全新发展观。它强调首先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通过控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使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当下我们倡导、践行“低碳”理念,既是对生存发展困境反思批判后的现实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更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三个维度推进社会全面性、协调性、有机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实践理性与认知理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国哲学求道与求学的关系问题。本所表达的思想,在理解层面上就是实践理性与认知理性或求道与求学关系的学理;在存在层面上就是与事物本性同一的道或存在和与事物的本质同一的理或在关系的学理;在知识层面上就是价值与事实关系的学理。认知理性内在于实践理性,求学内在于求道,或说认知理性是实践理性的一个环节,求学是求道的一个环节。道或存在是事物生命的主宰,理或在是事物作为生命的秩序或外在形态。绝对价值作为客观性就是事实问题,同时事物存在的意义或价值决定事物的类本质及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9.
结社自由属于当代人权公约及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人权,是一种具有"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双重属性、用于保障人与人之间形成固定关系的重要权利.在法律性质上,结社自由既是个人的自然权利、消极权利,更是个人联合或结合的权利.在形成"人的联合"方面,结社自由保障了个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的自然本性,有利于使孤立的个人得以集结,并最终为建立市民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生的意义与作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包括人的自我价值或内在价值,也即人所具有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潜在创造能力;第二方面包括人的社会价值或外在价值,即人通过社会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创造能力.人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有益于社会或群体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使潜在的能力变为现实的创造能力,也就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潜在能力或内在价值表明人是人而不是动物,它从主体方面把人与动物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郭榛树 《求实》2006,1(1):73-76
人与法的关系也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发展就是客体主体化,即法律的人化和主体客体化,即人法律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人化是法律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的法律化是法律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情感劳动只是作为一种服务劳动的具体形式。学者忽视了情感在数字时代参与劳动的新方式,更鲜见对其劳动价值的分析。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情感能够成为一种商品在互联网世界中广泛传播和交换。这一过程中,数字媒介成为了情感劳动商品的载体和物化形式。这种情感的数字化过程使其成为区别于情感参与下的传统服务劳动的一种新兴劳动形式。作为非物质劳动的具体形式,情感劳动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价值,推动价值增殖,促进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升级,使得情感交往变得更为便捷。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情感劳动必然受到资本的控制,仍然存在资本固有的顽疾。  相似文献   

14.
社区作为人的"家园",既承载着人们与给定居住环境的空间关系,也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居住活动的长久持续,必然使人们对所居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通过农民工城市居住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探讨农民工居住方式的变迁过程,比较不同居住方式对其社区融入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理,提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劳动,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已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在人们之间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和  相似文献   

16.
关系,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与 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人际 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 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吸引或 者排斥,融洽或者对立,信任或者 戒备等心理关系的表现。上下级关 系,是人际关系中主要的一种关 系,这种关系协调了、和谐了,有 利于领导活动的成功,有利于领导 集体的团结,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焦国林 《理论学刊》2007,4(6):65-67
一、人的存在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和谐从本质上说是在社会关系中来把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P532)。这就是说,对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本源性意义。在实践中,不仅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人的自然关系,而且也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动态、有序、协调的发展状态。实践不仅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地…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传统的研究中着重关注自然灾害负价值的一面,而极少从价值论的视角探究其正价值的一面。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存在现象,不仅有着负自然价值、负认知价值的负价值性,而且蕴含着正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正认知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正价值性。若能够科学地对自然灾害正价值进行梳理及对正负价值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将负价值转化为正价值,则会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然灾害,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9.
节约是一种生活方式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并使之过上富裕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奋斗目标。在当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在生活方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好的一面,如人们更主动地追求生活的幸福,更自觉地享受生活,更讲究生活质量,更注重健康和休闲,更看重生活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  相似文献   

20.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