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都是解决案件当事人纠纷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界限愈加模糊,如何协调民事判决和行政诉讼的相互效力就成了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民事判决预决力的法理出发,在借鉴相关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判决预决效力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都是公法领域解决纠纷的手段,在司法实践中两者交叉的领域大量存在,是否承认其载判的预决效力便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立法对此较为模糊,使得现实中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本文从立法本源价值的角度考虑了两者关系,并结合域外的经验对现今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预决事实是指为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预决事实具有相对免证效力;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有无预决效力,需从既判力的主客观范围进行分析;预决事实的适用范围,在主体上应限于参加诉讼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认影响甚至决定着行政诉讼中司法管辖权的领域以及公民获得司法救济的范围.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统一并放宽的,而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范围狭窄、认定标准模糊,不利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目的的实现.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应当适时放宽取得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以北洋政府平政院的设立为标志.平政院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法制移植过程二元司法体制的形成.体现出将中国传统民告官制度和近代西方先进行政诉讼体制相结合的特色.试图以北洋政府的平政院的设立及其制度建构为视角,分析清末民初的行政诉讼制度体系及其实际运作过程.尽管以平政院为代表的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但其作为草创于民国初年的一个制度尝试,对我国近代行政诉讼体制的形成不无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以期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的、本土的标本借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由于立法缺陷、行政检察法律体系发展迟缓以及主观方面的认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其在实践中一直被束缚在对行政生效裁判的审查抗诉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迟迟得不到全面发展.结合检察机关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司法实践,从探讨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应然意义出发,对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监督对象、范围以及方式等提出几点建议和展望,以期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能够突破现有制度的藩篱,建立符合其自身规律和要求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由于立法缺陷、行政检察法律体系发展迟缓以及主观方面的认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其在实践中一直被束缚在对行政生效裁判的审查抗诉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迟迟得不到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检察机关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司法实践,从探讨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应然意义出发,对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监督对象、范围以及方式等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展望,以期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能够突破现有制度的藩篱,建立符合其自身规律和要求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8.
证据制度是诉讼程序的核心.在实行证据裁判主义的现代诉讼中,诉讼过程就是收集证据、运用证据和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认证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十几年来的审判实践表明,我国当前行政诉讼中的认证制度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行政诉讼认证制度的初步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认证制度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行政诉讼可以参照民事诉讼规则.只有部分民事诉讼规则在行政诉讼中可以适用,而且其适用有一定的限度,必须经过改造.典型的有管辖异议、财产保全、诉讼代表人制度、执行中的和解.民事诉讼规则无法吞并行政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审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行政诉讼类型化制度能够厘清审理规则、保障当事人实体权利以破解困境.梳理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的现状以及国内外诉讼类型化制度、尝试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将域外的行政诉讼类型进行本土化的移植,最终,形成以"半开放"为受案范围、原告中心主义为基本原则、诉讼类型相互转化和审判人员释法说理为"支柱"、多种分类标准重叠并行、"立体式"行政诉讼类型化制度的设计构想,实现行政诉讼定纷止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原本是刑事诉讼程序中保障公民人权的利剑。但从许多法治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该原则的适用范围逐渐由刑事诉讼扩展到了行政调查领域。当然,考虑到行政调查本身的特点,该原则在行政程序上的适用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在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已经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背景下,探索其在行政法上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被害人参与权的改革和发展,是国际刑事司法政策一个突出的方面。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的价值体现。刑事诉讼中不仅要完善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而且应当同时重视和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充分地体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含义,不致使诉讼活动偏离公正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制度既是一项快捷、及时的救济制度,亦是一项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刑事诉讼中也有类似的刑事复议制度,但是存在很多缺陷,应模仿行政复议制度尽快加以完善。当然与行政复议为行政诉讼前置程序的特点相比,刑事复议是在刑事诉讼中进行的,有很多不同之处,其完善也应符合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责任区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诉讼证明具有复杂的结构 ,存在多主体、多层次。因而 ,其证明责任也应是严格加以区分的 ,可分为 :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说明责任 ;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公安司法机关的证明责任。在明确了刑事诉讼所有参与主体在证明活动中的责任的基础上 ,构造出完整的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责任区分理论  相似文献   

15.
刑诉法再修改的几个边缘性问题,指既与修改刑诉法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又是学界历来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第二审审判中的诉讼关系问题;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衔接问题;行政机关司法化问题;司法机关行政化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机制,事实上,调解机制在当下的行政诉讼中是广泛存在的,这客观上是由于在行政诉讼中不适用调解制度是有许多弊端的。同时,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制度的可行性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商业秘密刑法保护对象,商业秘密确认程序,商业秘密诉讼程序,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对各方面的论述,明确了商业秘密刑法的保护范围,行政上的确认程序,刑事诉讼人的诉讼程序及在诉讼过程序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从而使商业秘密在刑法保护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诉讼程序,完善了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行政争议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根本不同之处,如何界定与判定行政争议则是行政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行政争议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与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依据公法可以解决的争议.判断某一争议是否为行政争议,应当把握主体、公权力、权利义务的特殊性、公共利益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刑事错案的危害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刑事错案降低诉讼效率、浪费司法资源;二是错案赔偿给国家带来经济负担;三是放纵真凶会产生新的社会安全隐患;四是错案追究对办案人员及受害人本身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狠抓刑事诉讼过程的"质量监管",错案的生成率必然会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一般遵循“先刑后民”的模式,附带民诉的调解也受制于此。其实,附带民诉究竟采取“先刑后民”还是“先民后刑”模式,应当因案而异。调解的时机,以庭中为主,庭前、庭后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