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其人老子的生卒年月至今不详。《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也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依《庄子·天下篇》的分析,把稷下黄老之学划分为三派,即“宋鈃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十批判书》)“黄老之学”就是“道家”,所以这也就是“道家”三派。冯友兰在《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中,同样依据《天下篇》,把资料极少的田骈慎到派抽了下来,再加上未曾游过稷下的庄周,也组成了“道家三派”,即宋尹派,老聃派,庄周派。(哲学研究》1959年第四期)近年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在概论“道家”时,也是划分了宋尹、老聃、庄周三派。(孙著第53页)看来,《庄子  相似文献   

3.
老子故里在鹿邑□渝翔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原本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说。从此,传统的老子故里鹿邑说与新生的老子故里涡阳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论战。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  相似文献   

4.
蒋昌和 《湖湘论坛》2001,14(6):64-66
楚简《老子》(下称简本)的发现与发表,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郭沂先生在《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和《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第五版)发表了两篇关于简本与今本(指汉魏以后传本)源流关系的论文,将简本视为老聃原作完整传本,将今本近三分之二的文字视为太史儋第二次创作。我认为此观点极为不妥,简本的形式与内容是残缺的,性质上是《老子》部分原文的辑录本。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证明。(一)简本的思想主题是玄同无为郭文断定简本是老子原作的完整传本,把今本不见于简本的章节全部视为太史儋的二次创作,论证…  相似文献   

5.
《老子》(即《道德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领导者出谋划策是其领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部领导思想经典。本文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入手,阐发了老子对领导艺术的经典论述及其现实应用:善于放权;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6.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7.
斫取青光写“老聃”北辰,洛人,仲永政协洛阳市老城区委员会委员常通玉,热爱生活,兴趣广泛,除了精通戏曲表演外,还擅长书法、篆刻、泥塑、石雕。最近他挥动铁笔,花费近一年时间,用中国古代的竹简形式,刻写成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为了在竹简上完成这一古代名著,...  相似文献   

8.
一、《老子》给我们的反思一部《老子》(又名《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蜂起。至今释者仍不乏其人,实可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可借鉴的治世名言,军事家说是一部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结晶,阴阳家作为推演“天机”之秘鉴,俗家子民喟叹其玄之又玄……。短短五千文却象一个奇迷悬达两千多年之久,就是海外学者也视为至宝。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指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今天风行台湾、东南亚华人世界等地方的经典教育,《老子》被列为重要经典教材之…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思想与社会福利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老子》(又名《道德经》)这部书问世以来,中国历代注家极多,由于该书很难读,因而见仁见智,各有殊见。但说老子是一个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却是一个共识,一个基本常识。在中国秦朝末年农民战争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它的头几任皇帝多喜欢老子的学说,强调政府清静无为;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化为了“与民休息”的治国实践,表现为政府少向百姓征各种赋税,少征发兵役、摇役等具体措施,使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形成了西汉初期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先秦的“道家”一名、初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早期称之为“黄老”。“黄”是追家夏、商之前伏羲、神农(炎帝)黄帝所谓“三皇”和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所谓“五帝”中的黄帝;“老”是指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哲学家春秋时的老子(老聃或李耳)。东汉以后的道教祖“黄老”;尔后,“黄老之学”或“黄老思想”包括道家和道教;两者与彝族原始虎宇宙观的关系,十分密切。拙著旨在揭明和论证历来被忽视彝族虎宇宙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外科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老子之道表述于《老子》书中。《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说明老子之学主要还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在《老子》书中,老子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开化,归结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建立,归结为人类智慧的增长,认为这些东西打破了原始人类的敦厚纯朴,造成相互之间的纷争。他眷恋无知、无欲、混沌而蒙昧的人类原初时代,在他看来,这种时代是人类德性最完美的…  相似文献   

12.
黄位刘 《当代广西》2005,(11):30-30
前不久,贝尔格莱德出版发行了塞尔维亚语的《道德经》(亦称《老子》),该书一上市就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很快便告罄。一本外国哲学书如此畅销是十分罕见的。其实,西方人早就把《老子》翻译成各种文字了,至今为止,各种外文版的《老子》已有250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老子》了。中国的崛起,需要其他国家的深切理解。而除了经济,文化也是一种重要和不可忽视的软力量。然而,在国外有可观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老子     
吴心 《黄埔》2007,(5):54-55
中国人,不可不知孔子、老子,否则,可谓忘祖。孔、老俱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稍早于孔子。老子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前480年),史称老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相传,他曾为周朝藏书室史官,是一个小官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  相似文献   

14.
<正>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着重探讨"金"木"水"火"土"等因素与当时君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4)
老子的《道德经》虽非长篇大论,但其思想涵盖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如同一部百科全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收获。从老子"为而不争"的思想观点入手,分析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一些矛盾的缘由,探讨其在处理这些矛盾时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圣人”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圣人”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但老子一般是指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这个“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如何看老子的“圣人”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品性: (一)、无欲。老子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人们对外在物的强烈欲望带来的,治理好社会的关键是消除人们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字典》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在义项设置上,源流并重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即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每个义项的引用书证是最早的;义项的全面性,是其另一重要特点。由于当时编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汉语大字典》在这两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一方面《汉语大字典》涉及面极广——从古代到现代,所引书证和所概括的义项不能完全准确、全面;另一方面前贤时彦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对于《汉语大字典》还远远不够。《老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且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对工具书的编纂和完善也有很大帮助。从对《老子》的研究来纠正《汉语大字典》的书证迟后和义项不足的问题,希对该字典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管理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人在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越来越得到举世公认。无论国内国外,对于老子及其辉煌巨著《道德经》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人们在探索中发现,《道德经》作为“人类的智慧”,极其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部哲学巨著,其思想还被多个领域、多家学派所运用和融通,如尼采所说,“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管理思想即是这个宝藏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拟对老子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断“治大国若烹小鲜”及其对后世治国的影响作些简单的介绍。“治大国若烹小鲜”,见于《道德经》第六十…  相似文献   

19.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20.
刊有明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序”、嘉靖壬午(1522年)修髯子“引”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的刻本。据庸愚子“序”中所言,在嘉靖本之前,《三国演义》的流传仅仅是“士君子之好事者,争棚誊录,以便观览”。而嘉靖本一俟问世,各种各样的刊刻本便随后充滥于朝野。据郑振铎先生所考,仅明刊本就不下二、三十种之多(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