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之浩 《时事报告》2010,(11):46-47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10月9日,“嫦娥二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00千米×100千米环月圆轨道,开始长期运行。  相似文献   

2.
时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提起人民生活。他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开始了奔月之旅。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授权新华社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相似文献   

3.
公共事     
《民主与法制》2014,(1):4-4
去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据悉,此后我国探月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该任务的“嫦娥五号”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  相似文献   

4.
一种意念,将美少女嫦娥的飞天组合,千古传唱为月亮,于是,年年的中秋,便成为月亮的喜日。有许多激情被所有的眸子读成唐诗宋词的古朴韵律。云破月来,花枝乱颤,将一千倩影顿作了舞蹈语汇,眩耀绰约。  相似文献   

5.
影像     
《北京观察》2013,(12):8-9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12月2日凌晨1点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6.
承载着希望,也承载着风险,“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升天,于11月5日11时37分到达第一次近月制动点,成为月球卫星,标志着中国向深空迈出了成功一步。  相似文献   

7.
面孔     
欧阳自远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已经进入了绕月轨道,作为中国探月之路“领路人”,嫦娥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也深受到媒体关注,迄今为止,欧阳自远已经做了无数个演讲报告,亲自撰写讲稿,针对不同的对象,写了20多个版本的演讲稿。至少已经有10万人听过他形象通俗而又振奋人心的演说。  相似文献   

8.
那个夜晚     
那个夜晚刘学林那个夜晚没有月亮。那个夜晚是1993年11月28日的夜晚,农历正好十月十五,本该月圆如盘,清辉似水,然而天空阴沉若巨釜倒扣,隔绝清辉,造就了那个夜晚没有月亮的氛围。那个夜晚非常寒冷,第一场冬雪刚刚化尽。梧桐树叶被陡然而至的严寒冻死在枝头...  相似文献   

9.
国内     
《时事报告》2010,(11):88-89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二期一共有三次任务,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三号和四号处于初样研制阶段,估计2013年前后在月面实现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三期工程的目标是进行无人采样返回,计划在2020年之前完成。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11,(2):88-90
国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 2010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曾用“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诗句来吟咏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的西昌邛海月色,西昌市因此得名“月城”。西昌也是中国三大航天基地之一。2013年12月2日,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从这里出发,开始了真正的探月之旅。  相似文献   

12.
胡迌 《台声》2008,(9):82-85
中秋节源于古代祭月风俗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风俗。远古时代,人们把日、月,山、川、雨、电都奉为神灵加以膜拜,月亮的地位仅次于太阳,成为重要的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13.
国内     
《人民公安》2009,(5):4-4
温家宝做客网站;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我国确定每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文理是否分科有望8月作出决定;卫生部正在筹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相似文献   

14.
石磊 《时事报告》2007,(6):25-27
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预计将于2007年10月升空。“嫦娥一号”奔月为哪般?成功“奔月”需要哪些关键性技术?让我们通过本文来了解。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7,(6):101-102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三次近地点变轨.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奔向月球。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即将进行绕月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16.
“集阳气而成”日,“集阴气而成”月。对于原始人和诗人以及当代的梦幻者,太阳就是男性,月亮就是女性。中国阴柔的民族性格除了在汉语和汉字中得到体现之外,孔子和老子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阴柔”;女性有五种文化形象:万恶之源,富饶之神、大地之母,男性的变体,“幼化”,艺术天地的座上客;月亮之所以成为女性的象征,是因为二者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是诗化的女性,是美的象征。特别表现在月亮与爱情的描写上。月亮文学的“阴柔”特征,表现在戏剧、小说、诗歌等各类文体中。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9,(3):98-98
“上天人地”一直是人类两大梦想。在嫦娥探月、神七飞天的同时.我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认识地球深部奥秘的科学方法。4月22日,代表着儿代科学家探测地球深部梦想的地球模型启动.这标志着被称为中国“人地”计划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正式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8.
白华 《两岸关系》2009,(10):50-51
应台湾远东集团邀请,大陆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9月20日首度赴台访问,并以“神秘的月球与中国的月球探测-嫦娥工程”为题发表演讲。欧阳院士首访台湾,不仅为台湾科普掀起高潮,带给台湾探月工程一手材料,也趁此行与台湾天文、地质同业建立交流平台,为两岸未来学界交流合作开辟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周新永 《前沿》2008,(3):160-165
苏轼作为诗之大家,一生痴情写月,为文如赋赤壁,填词如咏“但愚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离不开月亮,月亮成就了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的写月诗数量大,创新多,成就高,名气大,流传广,我们可以称其为月光诗人。研究苏轼的写月诗有助于科学地掌握苏诗的艺术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8,(1):98-100
2007年11月26日上午,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