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又到读书日。所有专门设置一个具有纪念意味的日期的东西,基本都类似隐喻式的提示:因为难能可贵,所以你应该记得!读书也一样。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高达24本,这数字令人沮丧。与数字同样萧条的是实体书店的崩溃式退场,似乎从侧面佐证了国人不爱读书的懒散习性。国人不爱读书的理论可随意列举无数个事实来说明。放眼国内任何城市,林立的永远是商场饭店、洗浴按摩等享受型商业业态,而书店始终清高地偏居于城市一隅;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相似文献   

3.
研报     
《求贤》2013,(5):53-53
国民阅读调查:超半数国民自认读书少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4月18日在京公布结果。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下同)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党政干部学刊》2006,(5):24-24
在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之际,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大众阅读习惯尚未养成,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是怎样阅读的?德国:流浪汉也阅读德意志是个酷爱读书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园的长椅上,还是在火车、地铁、公交车的车厢里,几乎是随处都可以看到手捧书卷埋头苦读的人,而且这些读者不分身份。一个流浪汉坐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认真阅读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1,(1):61-62
张宏宇在11月4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如今各类图书网站和各大媒体的读书版面,每周都会推出畅销图书排行榜,推荐好书引导读者去阅读。姑且不说其上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单从排行榜的图书介绍中。便明显存在着一种“畅销”的导向,这其中不排除人为的炒作。诚然,上榜的也有不少是读者喜欢的书,  相似文献   

7.
领导视窗     
在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之际,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这次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  相似文献   

8.
正春暖花开,正值读书好时节。伴随着琅琅书声、浓浓墨香,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从地铁图书漂流到图书馆奇妙夜,从"悦读"分享会到经典公开课……人们在阅读中思考,增添知识的养分,汲取前行的力量。与此同时,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4月23日在京发布。  相似文献   

9.
舒炜  邱祥吉 《廉政瞭望》2010,(17):15-17
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进行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有七成多的党政干部每周用于读书的时间在6小时以下,甚至更少;五成多受访者表示每年的书籍阅读量不足6本。而已有调查表明,国人每周阅读时间平均为8.1小时。  相似文献   

10.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5):28-28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认为,图书阅读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对文化的追求产生了变化,比如江苏的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图书消费也位居前列. 但2012年,我国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 2013年5月,《当代贵州》以"今天你读书了吗"为题,在当代先锋网发起一项微调查.针对"国民综合阅读率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当代贵州》微调查设置了"没时间"、"没有读书的氛围"、"没有回报"等五个选项.  相似文献   

11.
靳国君 《奋斗》2001,(4):46-47
德国,是一个爱书的国家。在德国,图书像草坪、绿地、花坛和公园一样无所不在。德国人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亲朋馈赠礼品,有时送的也是书。德国历史上烂若群星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饱览群书,他们的创作又使德国爱书的传统像莱茵河一样奔流不息。  相似文献   

12.
宋朝才子、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但凡名人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种大手笔、大气概。我也喜欢读书,也喜欢在闲暇无聊时像鲁迅先生那样“随便翻翻”,但却真不敢自诩为“知识分子”。有时,坐在书卷成堆的“惠涵书屋”里,手捧书香郁郁的书籍,顿时忘却了世事的喧嚣。仔细想想,我何尝不是把身心都托付给了读书呢?于是,想起我和读书有个约定……  相似文献   

13.
读书成习惯     
姜仕贵 《当代贵州》2014,(19):60-60
正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14.
近日,网上热传据说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最新著作《低智商社会》中的一段话:“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5.
肖巍在4月2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国民阅读率连续走低,电视、网络阅读非常活跃。但我认为,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真正值得忧虑的,是愈演愈烈的阅读功利化倾向。大量的阅读,或是为了填补某些空虚,从光怪陆离的图文中寻找刺激;或是为了升学、就业,去背诵、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书店迅速兴起,成为"文化地标",也成为"网红",吸引着人们前去打卡。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变化不大。各地"网红书店"兴起后,凭借店面颜值、独特设计、特色经营等,吸引了一大批客流前来书店参观、打卡,促使实体书店客流量增长,呈现回暖趋势。可是,纸质图书阅读量并未同步增长,不免令人对"网红书店"产生疑虑,如今实体店已经出现客流量逆转,很多"网红书店"人气爆棚,需要排队进场,甚至要采取限流、预约等方式,但为何不能带动阅读量呢?  相似文献   

17.
正3月7日上午,一师电力公司输变电工区组织女同志到阿拉尔市新建图书馆参观学习,品味书香,感受身边的文化,庆祝"三八"妇女节。大家被图书馆浓浓的读书氛围所吸引,每个人或寻觅一个角落细细品读,或坐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体味着读书的快乐。活动结束时,大家纷纷办理了借阅证,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图书。这次"书香三八"读书活动激发了女同志阅读的兴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急剧滑落。阅读危机不仅在于阅读量的急剧萎缩,更在于阅读养成的滞后,甚至发展成青少年“阅读不能症”,以及“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的盛行。阅读危机的原因有二:一是现代生活压力太大,节奏太快,没有闲暇时间阅读。二是新媒体的诱惑,现代人沉浸在“电子三屏”(手机、电脑和电视)生活图景之中,阅读变成了读“屏”,主宰并瓜分着人们有限的闲暇时光。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纸质书似乎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前几天听广播,大概内容是:一位公司普通职员说自己一直想读书,却总是没时间,因为工作忙、生活琐事多,导致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一位身价几十亿的老总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事务,一年下来却读了三十几本书。其实,这位职员并不是没时间去看书,而是他没有给自己分配读书的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养廉     
马畅 《共产党人》2007,(24):55-55
读书明理,是国人恪守不移的信条。明理既可启智治愚,也可洁身养廉.所以说读书与养廉也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