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  相似文献   

2.
牟清元 《奋斗》2014,(5):53-53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白天下地挣"工分",晚间轧鞋垫、捡废品,拉扯着我们兄弟姊妹4人艰难度日,家里经常吃了这顿没下顿,乡亲们看我家揭不开锅,就给我家送点儿粗粮,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直到现在我仍深深地感激着乡亲们。1984年我到黑龙江武警部队服兵役,1988年复员时,加格达奇区政府照顾贫困家庭,将我安置到加格达奇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字典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字典里,最重要的最醒目的就是她的孩子,她永远怕他们饿着、冻着、累着、委屈着。母亲已经97岁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尽管她基本足不出户,但是她的心思和情绪一天也没有安安稳稳陪着她在屋子里待过。她心里似乎揣着一只无形的遥控器,轮番地在她的子女中搜索着,  相似文献   

4.
邓海建 《学习导报》2014,(11):64-64
5月11日是母亲节。互联网上,人们晒出各式各样的"母亲元素",以表达对她们的感恩和敬意。有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这话听似煽情,却未必言过其实。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中,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是沉重而深刻的。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我们又习惯于将之与母亲责任画上不太对等的。  相似文献   

5.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6.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7.
杨健 《党建文汇》2006,(10):51-51
中国人在“本命年”里穿红内衣、系红腰带等,讨个平安吉祥的民俗盛行已久。按照12生肖属相划分,我国每年就有上亿人进入“本命年”。文中这位小保姆看到这个商机后,开创了京城首家“本命年专卖店”,从中收获了近百万元财富。  相似文献   

8.
从小到大,全家人盖的棉被,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挑选最好的棉花,雪白而松软。这件事,母亲最拿手。每年秋天,母亲都要去乡下转转。买最好的棉花,然后坐长途车返回。我说,不用那么麻烦,城里有现成的棉被,买来就能盖。母亲说,现成的棉被,哪有我亲手缝的好?确实,母亲缝制的棉被,厚实、温暖、柔软。盖着这样的被子入睡,连梦境都温馨。长大了,成家了,母亲再缝棉被时,总会这样说一句:“过来,我教你缝棉被。”我说:“还用学?我早就看会了。”母亲叹一口气,就什么也不说了。时光如流,母亲渐渐老去。有一  相似文献   

9.
吴友智 《新湘评论》2014,(18):61-61
一个客人坐上一辆出租车,这辆车地板上铺了羊毛地毯,地毯边上缀着鲜艳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客人惊讶地说:"从没搭过这样漂亮的出租车。""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你是怎么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客人问道。"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多年前我本来在公司做清洁工人,每辆出租车晚上回来时都像垃圾堆。地板上尽是烟蒂和垃圾,座位或车门把手甚至有花生酱、口香糖之类粘粘的东西。我当时想,如果有一辆保持清洁的车给乘客坐,乘客也许会多为别人着想一点。  相似文献   

10.
一毛钱     
莫言 《党建》2012,(11):53-55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3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相似文献   

11.
一位身患绝症的年轻农村母亲,用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间,为自己只有两岁的孩子缝制了从小一直到结婚的近百套衣服。这则新闻让每一个读后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慈母手中线",母爱的伟大和光辉足以让这个世界的一切为之黯淡。也许,这个幼小的孩子还不明白自己的不幸或幸福,但笔者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捧着这百套衣服,明白自己身上所承载的浓浓母爱与希望。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相似文献   

13.
感悟本命年     
正不知不觉,岁月的小船已将我泊到了36岁的生命线。36岁,本命年。这个年龄连我自己也在惊讶:怎么这么快就到了本命年。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从中也悟出了一些道理。有人说,健康是"1",幸福、成就、事业、金钱等等,都是后面的"0"。假如前面的"1"过早地倒下了,拥有再多的"0"又有何意义呢?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就曾多次因身体不适住院。病痛不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6,(12)
正我的爷爷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我的母亲名叫方秀云,今年已经90岁了。现今我们家已四世同堂,2014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1964年,我的父亲马从云,也是爷爷杨靖宇唯一的儿子,因公牺牲。那年,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还在母亲腹中,最大的大哥也只有14岁。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  相似文献   

15.
怀抱     
心理学家说,在一场突然的事变中──比如火灾、爆炸、坍塌──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扑进母亲怀里,而母亲的第一个反应也是紧紧搂住孩子。孩子脆弱的心灵化解不了一场惊变,而母亲的怀抱仿佛是一块海绵,缓缓地吸收孩子的恐惧,直至平复。专家说,在灾变中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以及找不到母亲的孩子,心理将会遭受无可挽回的创伤。恐惧对孩子来说,比肉体的疼痛还难忍受。在贵阳的一次爆炸事件中,由于母亲没有把7岁的儿子抱进怀里,从此这个孩子不再开口说话。他走不出恐惧,因此自闭。 我还看过这样的报道,一个17岁患骨癌的男孩子,…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说: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在"如沐春风,如淋甘露"中成长。让老师的教育做到"随风入夜,润物无声",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针对本班一问题学生我试着换种角度,努力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在一种"润物无声"的状态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张青玲 《党建》2012,(8):45-45
道德明星网上接力"好妈妈"王玉萍是山东泰安已故道德模范张荥鑫的妈妈,一个坚强倔强的母亲。女儿张荥鑫因只有"半个心房",被医生断定活不过1岁,而王玉萍不离不弃,陪伴女儿艰难却快乐地生活了22年。在这22年里,母女俩一起投身公益:汶川地震之际走上街头募捐,为白血病患者奔波,探望盲童,为山区师生织围巾……去年4月女儿去世后,王玉萍深受打击病倒了,患上了严重的神经类疾病,四肢无法动弹,但她依然不忘资助女儿生前帮助的一位贫困中学生。她说:"荥鑫向来乐善好施,她走了,我要替女儿继续做好事。"  相似文献   

18.
<正>1966年初夏,父亲响应兵团党委的号召,从北疆重镇石河子前往农一师,自愿报名支援农业第一线。六十年代的道路坑洼不平,原单位给我们安排了一辆车厢上撑起篷布的老解放大卡车,母亲带着3岁多的弟弟坐在驾驶室,其他人都坐在嘎吱嘎吱一路摇晃的大篷车里,虽然路途遥远、车辆颠簸,大篷车里也是闷热难耐,但我们几个孩子伴着嘎吱嘎吱的节奏一路欢笑着,如同坐在摇篮里,整整一周的路途都感到无比的欢快。一路上,父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在大篷车里说着、笑着。困了,倚着车厢睡一会;累了,伸个懒腰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活动一下。进入南疆,一路上都是成熟的桑葚。司机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中年男子,每每遇到高大、成熟的  相似文献   

19.
5个字的情书     
母亲有一封信,被她收在放证件的袋子里,而且压在最底下,是我在帮她找东西时,偶然发现的。看信封上的邮戳,已是二十多年以前,因为时间的缘故,使得原本白色的信封已经发了黄。见信封上是父亲的字迹,我很奇怪,母亲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又多,没能有机会上学,所以大字不识几个,她哪能看信呀?而且,父亲为什么要给母亲写信?于是,我就玩笑着问母亲:"妈,爸还给你写过信啊?是不是情书呢?"  相似文献   

20.
惩罚     
小飞 《廉政瞭望》2005,(7):59-59
我在天安门广场碰到一对母子。儿子40多岁,拉着一辆三轮车,母亲就坐在车里。他们 的装束很土,风尘仆仆,和周围的光鲜格格不入。 我问男子:“你们从哪里来?” 男子说话声音很轻,却带着自豪:“山东,我骑三轮车来的。我娘一辈子最大的心愿是看 看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可是家里太穷。眼看娘86岁了,再不出来,怕将来没有机会了,我一 咬牙就蹬车来了,骑了整整7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