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80年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境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摆脱国民党顽固派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苦难历程——长征。重庆,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与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在指导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的教条式指挥及其"苏联利益至上"的倾向,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而且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连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原定的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正长征是从丧失根据地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南方的各主力红军相继在反"围剿"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陆续踏上漫漫长征路;长征又是以能否找到或者建立新的根据地(立足点)作为其胜利与否的标志。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各路红军都一直在为建立新的根据地进行艰苦的努力,这是红军能否真正转危为安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说,长征的过程就是党和红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党对红军的正确领导,使红军指战员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努力奋斗,从而在组织工作上为红军完成战略转移任务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以及在红军长征初期战略转移中的接连重创,使得党和红军处于生死边缘。遵义会议在这一危急时刻,"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科学运行党内政治生活化解党内分歧、消除党内矛盾,实现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之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五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2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党在南方的组织,保持了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9.
宗帅 《福建党史月刊》2014,(2):22-24,31
红军长征本来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做出的一次战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边打边走,边走边议,边议边调,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几经变换,最后走到了陕北,并在此落脚,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不仅因为其长期、长途的艰苦卓绝,更是因为由长征而孕育和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而缔造和弘扬长征精神离不开长征中的以及此后的宣传工作。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宣传了政策,争取了群众,稳定了队伍,削弱了敌人,其经验值得总结,其特点值得研究,其作为宣传队的历史地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抗日战争过渡的一次战略转移。红军主力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阶级矛盾集中的焦点——南方,转移到国民党统治薄弱、民族矛盾集中的焦点——北方,为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带来了巨大影响。红军被迫长征的经验教训和实践锻炼,使中国共产党新  相似文献   

11.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红军的新闻出版工作甚为活跃,它密切配合红军的军事行动,为战略转移服务。它及时传播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重要指示,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提供国内外的重要讯息,报导红军的重大战绩,为红军指战员提供精神文化食粮,鼓舞红军战士们英勇作战,奋勇前进。 长征途中的新闻出版工作,虽然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全部内涵,但它为红军长征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新闻出版工作主要包括报刊、通讯社、图书出版3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这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长征是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军事…  相似文献   

13.
正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相似文献   

14.
长征中红军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郭淼长征中,红军处于流动作战中,后勤保障工作成为红军军事经济的重要内容,成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能否实现战略转移的重大问题。红军在长征中边打边走,日夜作战,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没有有组织的人民群众进行支援配合,没有后方安置...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06,(11):26-26
在红军长征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中,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党领导红军不畏艰难困苦,长驱两万五千里,终于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其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17.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先后经过了川、滇、康、甘、青等省藏族居住区.这些藏区的存在,在红军的长途行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藏区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 长征前期,红军一直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处境十分被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回军事领导岗位.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红军渡过金沙江,把国民党数十万"追剿"军甩在金沙江以南,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8.
70年前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了大量的标语。了解及研究红军长征中的标语 ,不仅可从中获取长征时期红军在政治宣传、文化工作、行动轨迹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而且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9.
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长征中,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系列经典战例,其中包括贺龙领导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军事指挥中的"神来之笔"。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决定率红二、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贺龙是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1928年创建湘鄂边红四军,  相似文献   

20.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