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联剧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找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有关因素加以罗列,不分主次,更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剧变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因素任意夸大或缩小。本文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由此出发,结合我国现实存在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从苏联剧变得出以下深刻教训: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也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苏联剧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成长起来的在各个领域起作用的阻碍机制.这一机制到戈尔巴乔夫进行根本性改革时作用突显出来,最终发展成为政治冲突.主观原因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最后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改革失败是加速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但剧变的根本原因则是斯大林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这种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卸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留下的沉重包袱。为了按照“三个代表”思想来完善与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应该从苏联剧变中吸取教训,认真思考中国今后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兴衰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篇章.尤其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今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把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改革;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依靠改革.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一系列科学的论述:对苏联模式的精辟论述;关于中苏论战的深刻反思;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看法;对苏东剧变的深刻总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世界意义等。重温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分上、中、下三册,共155万字。全书分六编: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个特征,深入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认真总结苏联剧变的教训,对正在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评价斯大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已经17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至今仍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指出:中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据上述两个方面,本文就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简要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