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春天,当冰雪开始消融,花草逐渐抽芽的时候,我来到了巴尔干这块富饶美丽而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进行采访。除了在南斯拉夫和波黑采访外,我还驱车千余里,绕道匈牙利进入克罗地亚,采访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联合国驻前南地区维和部队总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是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城。走在这座即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我会常常为她的美丽而惊叹。历经百年历史而又具有浓郁欧洲风情的建筑随处可见,星罗棋布的各种城市雕塑栩栩如生,宽阔的萨瓦河穿城而过,无  相似文献   

2.
正张树铭是本刊派住大连的策划人员。2018年下半年,他通过组织的一些活动和采访机会,接触了不少阅读过《侨园》杂志的中外读者,并将读者反馈的心声综合成篇发在这里。阅读《侨园》杂志可以陶冶情操,精神愉悦,开阔视野,了解更多有关外事侨务新闻资讯。这是我在2018年与在大连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他们以信函、微信、电话等形式传递给我的感受。一"《侨园》里有故事,读者阅读后会有很多收获。"这是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卞国胜对《侨园》的评  相似文献   

3.
走进大机车     
鹤蜚 《民主》2022,(8):59-63
<正>内容简介《大机车》是一部机车工业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中国机车工业的代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前身为大连机车车辆厂)成长、壮大、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不懈奋斗的历程。《大机车》从最初的采访到最后的写作完成,经历了两年多时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马不停蹄在采访、写作。当书稿完成的那一刻,我产生的不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恰恰相反,我有了更多的忐忑和遗憾,  相似文献   

4.
市井人语     
《侨园》2011,(10):67
此地没票彼地却有票请教"明白人"如何解惑?最近去大连公干,遇一蹊跷事咨询了几个人都难解其中疑惑,不妨在此"抖落"出来请教有关"明白人"能否"解读"?8月15日上午,本人与领导欲去大连采访。领导吩咐我去沈阳北站买8月16日下午一点多钟到大连的火车软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9,(11)
<正>每次外出,我都带着几本《侨园》杂志。或参加会议,或朋友相聚。因为它与我有缘,我愿意与他人分享我与这本杂志的美好回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去大连几家有名的大宾馆,经常看见宾馆大厅里的书架上有《侨园》杂志,也看见有人坐在沙发上看这本杂志。我知道,因为该杂志是辽宁省外宣刊物,所以摆进涉外宾馆理所当然。近日,我到大连仲夏花园酒店参加大连市关工委工作会议,休息时我在大厅里又看到这本我非常熟悉的杂志,我顺手拿起杂志翻看起来……我对这本杂志的内容很感兴趣,尤其杂志每期都介绍华侨朋友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在这封信里,我想谈谈沂蒙山一些领导干部“眼界”的变化,因为我觉得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同人们的视野分不开。 一九七七年冬天,我在沂源县张家庄住了几天。采访任务完成后,大队保管员用独轮小车推着铺盖送我。二十里山路,我们边走边聊。我问:“队里一年能分多少钱?”他说:“不大分钱。”我说:“那你打油  相似文献   

7.
宋洪斌 《侨园》2014,(7):54-55
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够称得上单位的标志性品牌,并非易事。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能够成为单位甚至行业系统的靓丽名片,更加难能可敬。大连火车站候车大厅里的"吕玉霜服务台"就是大连站的标志性品牌,而女问事员刘晓云则是大连站的一张靓丽名片、铁路客运系统在渤海湾边的一道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8.
山魂     
一个月明星稀的春夜。我从太行山中采访归来,坐在京广线夜行进京的列车上。已是午夜时分,但毫无睡意,凝视着车行的左方:那里屹立着千里太行山。此刻,千山万岭隐在朦胧之中。但我还是不愿移开视线,似乎那青山变活了,追逐着列车,向我发出呼唤……  相似文献   

9.
英淼 《民主》2005,(7):26-28
今年“两会”期间,笔者如约对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进行了采访。采访前,对赵丽宏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经历坎坷,下过乡、插过队、当过知青,考上大学,当过编辑,后来成长为著名作家。加之在预约采访中电话里他沉稳的声音,缓慢的语速,使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一位阅历丰富、满腹经纶的作家形象。然而,见到赵丽宏的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专电 当我们在华盛顿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鲍大可博士的办公室里向他采访,请他谈谈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看法时,这位长久以来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专家点起一根雪茄烟,不慌不忙地说了起来。 他说:“我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是中国对自己的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总的态度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这是一个对中国的现代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会有很大帮助的政策。我从一个旁观者的地位来看,还认为,它是最近几十年来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它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整个国际社会中一个比过去活跃得多的成员。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1.
易杳 《瞭望》1998,(32)
台湾画界第一个在祖国大陆获得硕士学位的画家吴和珍:在民间艺术的丰厚土壤里汲取养分易杳采访整理到祖国大陆学画我在台湾上的是“国立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我的母校是台湾最好的学校之一,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太优秀了,以致于我们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2.
说“比”     
说“比”江苏孙杨生最近从广播里听到:有位记者到一个条件极其艰苦的边防哨所采访,问一个战士:“你觉得苦吗?”那位战士回答:“我想,一个人可以活70岁吧,当义务兵才3年,就算3年都驻守边防,还有67年是别人在这里站岗放哨,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当然也包括我...  相似文献   

13.
采访对象:留美大学生苏珊 采访方式:长途电话与电子邮件 和其他高中留学生一样,我在父母与亲友的不懈努力后来到了美国.在没有出发之前,美国在我心中的印象只是高楼大厦;汽车洋房,还有<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那句"是地狱,还是天堂".我真的想象不出美国的真实面目会是什么,它是地狱,还是天堂呢?我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近一段时间里,上海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上海经营者人才公司成立一周年所取得的业绩,引起本刊的浓厚兴趣。天是,在7月间的一个酷暑天,我专程前往坐落在上海永嘉路上的公司总部所在地,采访该公司总经理胡建评。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老总,侃侃而谈,对该公司的来龙去脉,以及今后的打算,作了清晰的描述,其中不乏新意和真知灼见。下面,就是这次访谈的记录。记者:胡总,最近一段时间,上海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上海经营者人才公司的情况。我想就贵公司的有关情况作进一步的采访,请您为本刊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情况,以及你们对未来工…  相似文献   

15.
(一) 此时,我正坐在北京至牡丹江的165次列车的软卧车厢里,开始写随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的部分在京学部委员赴镜泊湖休假团采访的第一段文字。车窗外,世界在寂静中沉睡着,我的心却如那撞击铁轨的车轮声无法平静。刚才在北京站的贵宾候车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著名数学家杨乐。在中组部最初提供的文字材料里,原本是没有印他的名字的(他是老学部委员,而这次参加休假的其余十四位都是去年新增选的学部委员),我不知道他会来。当他谦恭地微笑着走进候车室时,我心头顿时涌上一股酸楚楚的情绪。还在上大学时,我就熟知了他的名字。他和陈景润都曾是我和同学们崇拜的偶像。那真是一个科学的春天。科学和科学家,知识与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终于摆脱了被轻视和批判的命运。十几年过去了,在我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16.
渥太华专电 我对加拿大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哈德·赫兹堡博士的第一次采访是在他的书房里开始的。当时,我同两位中国访问学者应邀到他家中参加一个聚会。 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书房,面积不大,约十六、七平方米、书房两侧是几张沙发,墙上挂着几幅淡雅的风景画,除一架钢琴外,就是一排大书架。 我好奇地靠近了书架。书架上方有一个直径约兰米的分子结构模型,还有几件印第安友人的雕塑。书架  相似文献   

17.
如何采访陈伯达 陈伯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政治秘书,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采访陈伯达的? 最初的采访,却是十分的艰难.这艰难是双重的: 首先,陈伯达虽然已经刑满,但是,他家隔壁便住着公安人员.因为陈伯达毕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是中国的第四号人物,即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所以必须保证他的安全和不受外界的干扰.正因为这样,尽管北京有那么多的记者和作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他的家门.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底我在贝尔格莱德新闻部大楼办理联合国维和部队记者证时,被办公室里的一堵“名片墙”给深深吸引了。墙上1米多见方的地方贴满了各国记者在此办证时留下的名片,粗粗一算竟有400多张。3月中旬我辗转至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采访,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的新闻办公室里了解到,在此办证的外国记者已逾800人,而陆续前来办证的人仍是不断。也就是说,为采访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而在最近3年到过巴尔干半岛的外国记者已在千人以上!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9)
正我在大连工作、生活了50多年,从未系统游览过这座城市。退休后的2001年5月,正值槐花盛开时节,我参加了大连铁路离退休办组织的百余老人"一日环游看大连"活动。那天,大家乘车行驶在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海滨路上,左看,风吹杨柳千条线;右望,日照碧海万点金,真叫一个美!路面起伏呈波浪形,它北起瓦房店市李官镇与营口连接,绕辽东半岛最南端东至庄河市栗子房镇与  相似文献   

20.
沈黎明 《侨园》2012,(2):22-23
2011年10月16日,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总监闾丘露薇,携亲临炮火连天的利比亚采访后的新作《利比亚战地日记》来到大连,与喜爱她的读者见面并介绍创作感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