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人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其实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相似文献   

2.
笑夭 《政府法制》2011,(24):17-17
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近日,一篇有关中国历史上外籍太监的文章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引起人们强烈好奇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4.
棘手案件出伟大的法官鸿路清末著名的法律学家薛允升是名噪一时的重臣,晚年主持审理了一起万众瞩目、朝野关心的太监行凶杀人案。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李长材、张受山等七名太监踱出紫禁城到大棚栏内的庆和戏园寻欢作乐。楼上雅座早已有客,但这帮太监自恃高人一等,...  相似文献   

5.
元朝有一名外籍太监名叫朴不花,高丽(朝鲜)人.他在7岁时被净身送进了元朝的皇宫内,从事皇宫内的杂务工作.在宫中的几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普通小太监步步攀升,最终权倾朝野,参与国政.  相似文献   

6.
东汉、唐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为猖狂的三个朝代。在位的皇帝或者因为昏庸、软弱,或者因为懒惰,把手中的权力给手下的太监们,导致太监得势,祸乱朝政。发生在这几个朝代的党锢之祸、甘露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乱政的杰作。其中,唐朝的太监是最为霸道和嚣张的,譬如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就官至宰相,肃宗的皇后都死在他的刀下。  相似文献   

7.
<刘太医说养生>中写到了太监净身的过程:先喝乌头汤(应该是麻药的一种),让人昏迷,然后用盐水消毒,将阴囊连同睾丸一起割去,用白麻皮丝扎住,将包皮上拉,割去龟头,在创口抹上军功散,在尿道口处插一根麦管,三个月后就可痊愈.因为控制性欲的脑垂体还在,因此太监是有性意识的,太监也是可以结婚的.郑和就结了婚,并抱养了四个儿子.  相似文献   

8.
逮捕人犯,是刑事诉讼活动中一项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正确地运用这一措施,能够防止发生人犯逃跑、湮灭罪证、再犯新罪等社会危险性,从而保证政治的安定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而捕人过多或该捕而不捕,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我们党历来主张少捕的政策。但是,少捕并不等于不捕。  相似文献   

9.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3,(30):42-42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捕律主要从两方面对"捕"事加以规范:一是禁止性的规范,主要针对"应捕人"明文规定若干罪名,并设置相应的刑罚;二是鼓励性的规范,主要针对"非应捕人"设置相关赏格。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24日上午,三亚市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等政法部门联合召开公捕公判大会,三亚两级法院对韩峰等10名被告人进行了宣判。三亚市上万名干部群众到达公捕公判大会现场,现场群众最为关注的是对被众多网友称之为"魔鬼三人组"杀人凶手的宣判。  相似文献   

12.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周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相似文献   

13.
正捕后判决轻刑率偏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批捕案件质量有缺陷,另一方面说明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落实不到位,制约着侦查监督工作的发展。笔者以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南郊区院)办理的捕后判轻刑案件为研究对象,对捕后判轻刑案件进行原因探析,以改变捕后判决轻刑率高的问题,提高诉讼监督工作质量。一、捕后法院判轻刑案件的特点2013年,南郊区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178人,经审查,批捕150人,不批捕28人。在批捕案件中,判处轻刑34人,轻刑率22.7%,所占比例高于山西省人民检察院考评标准值7.7个百分点(山西省人民检察院考评标准值为15%),[1]呈现以下特点:1.从判决结果看,捕后判轻刑案件刑种均为拘役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故事: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答,贴身太监姚郧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你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相似文献   

15.
江西九江市苏建农问:陈某因到甲单位找人收欠款,被甲单位白某打破额头。后陈某与罗、熊、苏三人商议应与甲单位保卫科讲讲。去甲单位因未找到入而又遇白茶,白与陈又发生冲突。被人劝开后,陈等几人去茶座喝茶。约半小时后,甲单位保卫科科长朱某、于事查某得知白某纠集入要找陈某打架,不但不制止,反给其电棒、木棍、手铐,由查茶带领找到陈等人大打出手。熊某被查其带领的杨某捕了两刀受伤,苏某被查某毒打后被杨某捕了四刀,陈某被电棒打昏后被杨某捕三刀。在查、朱的指挥下,他们还将杀伤的苏、陈拖到甲单位门口,丢下不管,致使苏某…  相似文献   

16.
朱庆荣 《政府法制》2013,(20):29-29
慈禧太后为了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决定出奔西安,为了要把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名画一齐带走,就吩咐内务府太监购买100只皮箱,以便装运。内务府太监向慈禧禀报,每只皮箱要价60两银子。这事被一位姓鲍的军机大臣知道了,他很熟悉皮箱的行情,按照慈禧要求的规格大小,只要6两银子就可以买了。他向慈禧禀报,揭穿了内务府太监的虚报冒领。慈禧听了很气愤,就立刻决定把这采购皮箱的差使交鲍军机去办,并限令15天交齐。鲍军机想买这100只皮箱要不了15天,只要派人到大街上各皮箱店一转悠,要不了三四天就可以把皮箱送进宫去。故欣然领命。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85,(5)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关于逮捕人犯的三个法定条件,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在理解上不能把三者等量齐观。其中,首条“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是逮捕人犯的先决条件,是能否捕人的基础。不具备这一根本前提,后二条就无从谈起。而“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和“有逮捕必要”,则是捕人的二个限制条件。法律规定此二条,是为了把罪该逮捕的人犯坚决地捕起来,不该捕的则一定不捕。只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法定捕人的条件,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基层检察院刑事案件审查捕后不诉实践,围绕捕后证据或政策发生变化、捕诉部门意见相左、证据审核等导致捕后不诉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借新刑诉法实施契机提高审查逮捕案件质量,切实降低捕后不诉率。  相似文献   

19.
当前捕诉衔接工作存在:不捕即不诉、捕后不能诉、捕后诉前缺乏引导和监督、捕诉文书不一致等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捕诉衔接工作:理清捕诉关系;及时讨论分析、定期通报;落实《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的执行情况;重大、疑难案件需要捕后跟踪,诉前介入;文书部分一致化,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0.
蒋骁飞 《政府法制》2011,(23):34-34
那是皇上的错 北宋真宗时期的大臣鲁宗道,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有一天,真宗皇帝急召他进宫议事。传旨的太监赶到他家,却发现他不在家。等了好一会儿,才见鲁宗道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酒店出来。太监赶紧跑上前告诉他皇上要召见,并很担心地说:“你今天迟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