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收礼之风。尤其在官场中,收受礼品不但不遭非议,反而成了一种待人交友之道、显示德高望重之机。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有不少清廉官吏,曾赋诗拒贿,取信于民,传为美谈。包拯60岁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派来送礼的太监听包拯的家人说寿礼一概不收,便索来红纸一张,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挥笔回道:“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看后,为包拯的人格所感动,就带着礼回宫去了。明代李汰到福建任主考,有人暗中送他黄金以通关节,李汰断然拒绝,并当场答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  相似文献   

3.
在送礼风面前刘格文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历来讲究礼尚往来。送礼和收礼,是每个正常人都难以避免的生活内容。譬如,到医院探望病人,总要带点礼物吧;节假日走亲访友,总不好意思两手空空吧;亲朋好友家遇到婚丧嫁娶,总不至于光带着一张嘴去报到吧。即使...  相似文献   

4.
古人以诗拒“礼”,端庄文雅、幽默感人。包拯60岁生日时,皇帝念他德高望重,要为他做寿。包拯只好奉旨,但他特地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谁知来送寿礼的第一家就是当朝天子,来人是六品司礼太监。这下可把包贵给难住了:万岁爷送来的礼敢不收吗?他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明白。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  相似文献   

5.
妙语连珠     
步广 《求贤》2006,(11):25-25
张局长是新调来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之春节将至,所以,张局长发话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检讨书!——希望全局上下都能过一个廉洁健康年,从我做起,谁也不准收礼,谁也不准送礼,谁给我送礼,甭怪我不客气,礼我不收,但检讨书我要收的!  相似文献   

6.
送礼行贿之举古已有之,绝非改革开放的产物.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送礼风"日甚,以致在某些地方已演化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不良风气.逢年过节自不待言,即使在平时,利用领导及其家人的生日、住院、出国、升职、乔迁、婚丧、升学等机会制造送礼的名堂,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于是,在大家都见怪不怪的风气下,"送礼者"送得越发"名正言顺","收礼者"也收得越发"心安理得".  相似文献   

7.
小议穷县富“派头”王民安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越来越注重摆阔,讲究起"派头"来了。不仅"大款"摆阔,"小款"也摆阔;富裕地区摆阔.一些穷困地区也摆阔。且举几例。县穷礼不穷。别看是穷县.送礼收礼风颇为盛行。有道是"礼多人不怪"、"当官不打送礼的"。于...  相似文献   

8.
近来,中央纪委屡次发文,严禁节日期间公款送礼、吃喝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运用网络交易逃避监督,而且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12):18-18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有的还会变本加厉。公款报销“化整为零”,送礼收礼花样翻新,“嘴上腐败”改换门庭……“四风”问题的一些变异反弹再次警示我们,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乘胜前进、乘势而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  相似文献   

10.
人情送礼风的兴起正经有几年了。群众纷纷口诛,有识之士不断笔伐,记者们写过内参,有关机关发过文件,然而,此风却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人们并不情愿,但却难以不随波逐流。某团支部书记做一即将结婚的团员的思想工作:“能不能从你做起,结婚不再收礼?带个头,咱们把这股风杀住。”团员苦着脸说:“我入厂5年了,随礼花多少钱了啊,我若不收不是太赔了吗?!”团支书岂知,他准备结婚所欠下的债,还指望着靠收礼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18):22-23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刹节日送礼风,但是,官场送礼歪风却在向更隐蔽、更高科技化发展。“送礼新趋向”是公款送节礼已穿上从地上转入地下的“隐身衣”,这背后是一些经销商对公款消费等畸形商业形式还抱有幻想,一些党员干部对纠正“四风”还存有观望之念、侥幸之心。官场送礼风难除,根本上是因权力而生的利益输送中,不行贿就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9):77-77
“五一”前后,河北省纪委重点对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出入私人会所、参与高消费娱乐、送礼收礼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加强监管,还特别针对近来“四风”问题新变种——公款购买和收受电子礼品卡、利用机关豪华食堂搞“大吃大喝”等隐形“四风”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治。此外,河北省各级纪委(纪检组)还点名道姓曝光了一批已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的典型,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四风"问题在总体上有了根本好转,但没绝迹,且出现了隐形变异。表现为"舌尖腐败"改换门庭,送礼收礼花样翻新,公款报销"化整为零"……这些警示我们,革弊鼎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才能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常态。真正让"四风"成为过街之鼠,一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压实作风建设主体责任,通过完善责任清单、述责述廉、约谈问责等制度机制,分层分类推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落实。二是要强化科技手段。要  相似文献   

14.
为官箴言     
《党员文摘》2006,(2):24-24
水利局张局长是临近年底才走马上任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上春节将至,所以,他发话了:今年,希望全局上下都能过一个廉洁的春节,从我做起,谁也不准收礼,谁也不准送礼,谁给我送礼,甭怪我不客气!  相似文献   

15.
龙平平  张曙 《实践》2014,(6):35-35
<正>"不收礼、不吃请",这是陈云为自己立下的一条规矩,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违反,凡是有人送礼,必须向他报告,不得擅自收下。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陈云不收礼,有口皆碑。有一次,陈云回故里探亲,回程时,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表示心意。陈云知道后,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并幽默  相似文献   

16.
公礼现象:明目张胆的腐败之风陈建新公礼,即公款送礼,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风潮。公礼现象较一般意义上"私对私"的送礼行贿。其危害更甚,影响更坏,是一种明目张胆的腐败之风。礼的嬗变:公款送礼面面观长短镜之一:机关公礼现象在未曾间断的"检点"中...  相似文献   

17.
谈慎始     
正所谓慎始,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起第一道防线,一经发现不良思想苗头,就坚决将其消灭,不开败事之端。明代有两则真实的故事颇有意思。一则是"白袍点墨",说的是明朝有一位叫山云的将军,被朝廷派到广西当总兵。他听说广西这个地方送礼行贿之风盛行,便问衙门里的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你到广西做官就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白袍点墨’,就永远也洗不干净了。"山云又问:"如果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两首拒礼诗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那是在包拯60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19.
毋保良案发前任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在他任职期间,当地官场送礼成风--县级领导、科级干部逢年过节都“争先恐后”甚至“成群结队”地给他送礼;而毋保良则从“半推半就”到“习以为常”,十年间收礼800多次。他的落马造成了当地官场的人事“地震”--80余名送礼干部因此被免职,其中包括全县23个乡镇中的近20名党政“一把手”。  相似文献   

20.
两首拒礼诗     
蒋光宇 《奋斗》2009,(2):63-63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那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