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4,(1):42-42
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北京白领服饰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提出的以体验经济理论指导企业竞争的观点,引起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极大兴趣。有学者称“体验经济”在中国已经初显端倪,主题餐厅、主题公园、主题酒吧等都是其典型体现。它对我国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12,(6):35-35
近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中国经济走势,认为欧美债务危机、中东北非动乱、投资消费增长率适度回落将成为我国2012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3.
赵明辉 《发展论坛》2002,(12):46-47
2001年,我国经济在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亮点,起决定性作用的是2001年我国内需出现了较强的增长势头,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2002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加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因为与供给的力量相比,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拉动作用更大的是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将在提高消费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消费领域,提升消费空间,这是21世纪初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一、消费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及其…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外部需求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指望外部需求来拉动中国经济复苏。我国这次保经济增长,不能像1998年那样依靠扩大出口来达到目的。当前,中国经济回暖,而中国和世界总体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5.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在差别消费中走向共同富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思想为指导对消费体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引发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城市将首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延 《学习论坛》2004,20(7):46-50
休闲经济是一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济形态 ,又称之谓“休闲型经济”。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 ,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一方面体现着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消费活动 ,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 ,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现代化城市将会率先在发达国家之后进入休闲经济社会 ,迎来一个全新的“休闲时代”。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我国通货紧缩、内需不足、市场低迷的情况,中央把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内需对推动经济稳健增长起决定性作用,投资需求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消费需求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扩大内需应坚持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重新计量中国住房消费的基础上,从消费者承受力的角度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如下的事实:第一,中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水平。中国与其他国家居民消费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第二,目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接近居民经济承受力的上限。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已处于高位。第三,由于购买力不足,消费升级在中、低收入消费群体中受阻,从而将对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居民消费的增长造成制约。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央“4万亿”投入方向逐步明确,这项中国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由于看到了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过猛下滑的风险,中央才及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不过,樊纲同时指出:“即使现在采取了最好的、最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想见效也得有一段时间,不要指望今天采取政策,明天就见效。”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9,(5):1-1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全面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社会各界十分关心。温家宝告诉大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比预料的要好。一是国内需求持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1.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有其经济根源.又有其文化根源。从表面上看,华尔街掀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原因出在金融系统失控和信贷消费过度,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因素。概括地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文化理念、价值趋向所致,实际上是文化危机。目前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较小,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提倡忧患意识。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探讨忧患意识育人的必要性,对呼唤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回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博 《理论学刊》2023,(2):123-13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日益攀升,其影响范围不断拓展、作用力度不断增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愈发紧密,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各经济体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金融化。在全球经济金融化不断加剧和国际金融资本不断积累的情境下,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呈现金融化特征。然而,由于经济金融化因素自身存在不稳定性,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势必会出现利弊共存的问题。因此,从政策实践看,中国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确保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就应当从分析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入手,进一步寻求适度经济金融化下的经济增长,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1989-2009年江苏省GDP为经济增长指标,以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为污染指标以及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借助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建立协整方程和3E系统的脉冲响应模型。结果显示:(1)长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短期,经济系统自身会将能源与经济的非均衡状态重新拉回到均衡状态。(2)江苏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均已越过拐点,工业废气排放库兹涅茨曲线最高点将在人均GDP达到8.702万元的时候到达。江苏省作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三者间的关系,对其他欠发达地区此类问题的处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消费理论、消费模式与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了以西斯蒙第、凯恩斯、库兹涅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回顾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奈时期采用凯恩斯主义实行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并基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了促进消费、加快社会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晓夫 《新湘评论》2004,(2):44-46
回顾已经过去的2003年,中国经济在微笑中收官: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人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这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数字,使我们感慨万千。展望已经到来的2004年.中国经济又是在大好的形势和环境下开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逐渐由若干个经济大国主导。分析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成因与现状,探讨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对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成因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指的是世界经济格局逐渐由若干个经济大国主导的趋势。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世界经济中存在若干经济大国;二是这些经济大国可以凭借其经济地位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这两个条件在 20世纪末期同时具备了。目前,世界上共有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从工业经济逐步走向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经济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王铁铮  冯奎 《前线》2023,(1):67-69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共同提升,为京津冀发展数字消费、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筑牢底座。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京津冀数字消费对重点人群的吸引力有待提高、制度供给有待完善、协同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三地深挖数字消费潜力,协同促进数字消费提质升级,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四川经济克服“4.20”芦山强烈地震等多重极端自然灾害影响,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四川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下一阶段,四川需要从加大农业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释放有效需求,大力改善民生等方面,创新思路、制定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0.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近日说,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最困难时刻已过去。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企稳向好,世界经济正在走上曲折起伏的复兴之路,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有可能恢复到正增长。他表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全世界对中国寄予很大的希望,甚至希望中国担当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