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娜 《人民论坛》2014,(2):120-12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急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刑法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最后一道防线,现行刑罚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重刑主义根深蒂固,迫切需要建立轻罪制度,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刑罚体系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同时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不断加深,在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的同时,民众的社会需求和心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满情绪蔓延,社会问题逐渐增多,社会管理的需求凸显。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国民的幸福水平,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4.
由于危险物品具有杀伤、爆炸、燃烧、毒害、腐蚀、放射等特性,容易导致安全事故,伤害生命,损毁财物,严重威胁公共安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对危险物品从生产、运输、销售均实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对于负有保卫人民生命财产职责的公安机关来说,危险物品管理是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刑罚轻缓化的浪潮中,对我国刑罚体系的反思是刑罚改革的必然要求。刑罚体系的反思,必须正确认识刑罚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刑罚理念。目前,我国刑罚体系存在着死刑过重、生刑过轻、非监禁刑适用较少、刑罚结构不合理、各刑种衔接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现行刑罚体系的重构应当从限制死刑、提高生刑、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和完善资格刑等方面入手。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将促进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是在由单位管理走向社区管理的背景下,面对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而推进的一项国家决策。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平台,目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多元主体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矛盾化解机制也尚不健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和谐社区建设,应当理顺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矛盾疏导与有效解决机制,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倡导社区民众参与社区治理,增强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党和国家社会工作的中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必经之路。在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则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社会管理队伍;加强政府职能的调整和重构,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大连市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 :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 ,从行为科学到决策学、运筹学 ,都为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 ,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 ,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 ,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笔者认为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是 :第一步 ,发挥后起国学习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吴艳 《思想战线》2012,38(5):129-130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本地区、本部门管理职能的现实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行政的视角、经济的视角、法治的视角等来观察和研究。从法治的视角来看,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是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治理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于恐怖主义的刑法治理,体现出预防性特点,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刑罚开始向重刑主义转变。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反恐怖主义法》等法令潜藏着刑罚扩张的不合理性和法治风险。我国未来的反恐战略需要将立法和刑事政策相结合,从而保证刑罚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鸣 《今日浙江》2011,(9):28-29
从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到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中国社会对社会管理创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深入分析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背景,认真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是很有意义的。社会管理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与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是传统熟人社会与现代陌生人社会下两种不同的信任模式。人际信任主要是通过熟悉度、道德舆论、良知、信念等非正式制度维系,制度信任主要通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正式制度维系。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需要从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即从文化约束转向法理制度、人格品质转向制度契约。当前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基础上,顺应现代社会中制度信任建设的缺失,加强社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陈志勇 《求索》2012,(8):54-56
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格局,制度重构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阐述了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强烈的价值色彩,需要实现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指出了基于价值理念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制度重构,能更好地体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色彩、内在规律,均衡、合理地分配社会管理主体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9,(4)
我国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第38条确立了探望权制度。这一制度是对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是离婚后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或母对其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实现,保障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对离异后父母子女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探望权是基于血缘关系基础形成的亲权法律关系的内容,但我国婚姻法将探望权制度归类到离婚制度,按此该权利行使的前提条件为"离婚后",权利行使的主体为不与未成年人一起生活的父或母。该内容所处篇章结构不宜,适用条件错误,权利主体较窄。《民法典草案稿》婚姻家庭编中增加了隔代探望的内容,虽丰富了权利主体,但仍将探望权归于离婚制度,隔代探望的规范过于简单。鉴于探望权制度对完善我国亲权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应重新归类并完善内容,重构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出现。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就在于重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范军 《重庆行政》2013,(3):38-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政府服务社会的功能,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  相似文献   

17.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顾丽娟 《理论月刊》2012,(5):115-1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为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应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民营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更要积极参与。承担社会责任则是民营企业参与的主要形式。承担社会责任对民营企业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消除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软竞争力。民营企业应加强自身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王桢桢 《岭南学刊》2012,(1):97-102
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单一性与多元性冲突的困境,其所折射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权力失衡所导致的行动无序。突破困境需要地方政府创新治理思维,与社会分享权力,增强社会公众与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他们对政策议程提出、制定及其执行的能力,提升他们对城市资源控制、影响及其运用的能力,提升他们对合法权益主张、维护及其保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价值观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重新聚集道德资源,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共同体的信仰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深层次影响。所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政党领导理念从划桨转向掌舵,政府管理理念从统治转向治理,社会发展理念从单边转向协同,公民行为理念从冷漠转向参与。  相似文献   

20.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既是一种理论上的宏观建构,同时又为我国教育治理实践提供了改革的思路与方向。当前中国教育治理体系正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之中,身兼传统与现代二重性。由于政府行政职能边界模糊及其履行的失当、学校对政府依附关系、社会组织的低度发展、教育治理制度顶层设计的缺失等问题,使得中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遭遇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构应以张力理论、共生理论、职能转型以及制度变迁为基础,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