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石文学 《人民论坛》2015,(8):204-206
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来进行揭示和批判,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理性文化内核的批判。文章围绕"单向度"问题展开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分析,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和马克思的社会制度批判进行对比理解,并揭示他们批判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王鹏伟 《前沿》2014,(7):57-61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描述了由于科技进步及其异化和政治谋划,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的单向度发展的社会,人成了没有否定和批判精神的人即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人的形成、表现及其原因的揭示和批判是深刻的,然而他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的论断却是不充分的,他给出的回归双向度发展的对策是乏力的,特别是基于异化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唐圆梦 《前沿》2010,(7):43-46
马尔库塞是整个新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单向度的人”理论中,综合弗洛伊德的“爱欲论”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特征,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单向度性”的、“攻击性”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要想根除这种病态状况,恢复单面人的否定性方面,就必须进行“文化大拒绝”。马尔库塞这种“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虽然对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提供了新的启示,但由于否认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因而是抽象的、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理论,揭露和批判了在西方发达工业国虚假繁荣背后的异化和危机。然而,技术及由其代表的"发达",并没有决定性地导致"单向度"的形成。现代官僚代议制民主以"不可或缺又无可取代"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工业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扩张。在确立强势支配地位的同时,官僚制和代议制的固有特征又孕育着支配者集团的多元性。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和被支配者的进步,多元性民主成为打破"单向度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孙广耀 《前沿》2010,(22):47-50
〈单向度的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成名之作,它描述了处于技术理性统治和技术异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被压抑的生活状态,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单面性"弊病和"单向度的人"的压抑生存境遇,剖析了造成技术异化的原因,深入探讨了摒弃技术异化、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表达了对人的个体自由和幸福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周桂芹 《前沿》2010,(1):29-33
"总体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第一次提出的,也是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表征。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病态社会、人是单向度的人、劳动是工具性的、爱欲是压抑的、需求是虚假的,这些理论观点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对我国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他对异化现实绝对否定的思维模式和对社会历史演变所作的形而上、非实践性的考察视角则是致使他这一理论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7.
卢文忠 《传承》2009,(6):122-123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谭沧海 《前沿》2007,(6):178-180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指出,当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表面富裕的背后是全面的贫困与异化,这种贫困表现为物质富裕下精神的贫乏、价值的消解与虚无主义的横行,而这种异化则表现为对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异化.人在这种异化中,失去了原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否定性力量,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面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异化,马尔库塞指出它的可能性出路在于以实践领域的大拒绝和理论领域的审美乌托邦建构.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选择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从经济领域出发的视野,从思想层面阐述否定性思维向肯定性思维的转变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指出了其单向度性质。马尔库塞对当代社会所作的人本学立场的考察,使其寄希望于社会体制外的形而上学的复活受到学界的诟病,但他提出的破坏现有制度及其物质基础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仍然延续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2.
夏衍的外国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一生共发表(出版)二十余篇有关外国文学的批评文章(著作)。他的外国文学批评充分表现出自觉遵循"文以载道"传统、为现代革命文艺努力奉献的精神。他没有很明确的文学批评观念,也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他对文体的使用几乎完全取决于有关报刊的要求和本职工作之需;他根据报刊实际及受众情况设计语言风格。他的政治思维过于发达,审美批评思维处于受挤压状态;他对外国文学的批评几乎聚焦于俄苏文学、日本文学,批评视野过于逼仄;他一味推重文学的现实性、社会性,遵循社会——历史的批评思路,不顾及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或多或少带有"左"的印痕。  相似文献   

13.
哲学共产主义从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社会出发,单向度地批判私有财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背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与哲学共产主义具有相似性。然而在"笔记本Ⅲ",马克思论证了私有财产所具有的普遍本质,它既是个体在特定阶段自我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的重要中介,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由此以对私有财产的辩证批判超越了哲学共产主义单向度的道德批判,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由哲学思辨向现实论证的转变,为他后来对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甚至是一个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生态文明就是纯粹的生态,它的背后是文化的底蕴与价值的皈依。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广度贯通起来,期望投射出人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大生态思维是整体思维、整体谋划和整体战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向度投射着大生态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单向人与平面人:现代青年与潮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向人与平面人:现代青年与潮流文化丁少华著名的社会学家麦诺斯(HebertMarcurse)于1964年提出“单向人”(onedimensionalman)的概念。①他认为,在工业社会中,个体的思想等诸多层面都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控制和左右,从而生成所...  相似文献   

16.
在肯定艺术的道德性、实践性和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等方面,罗斯金堪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杰出的艺术批评家.罗斯金早期认为"以美为艺术的核心",主张"典型美"与"重大美",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变迁,他转而重视艺术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艺术批评转向社会批评.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何以走向审美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朔 《求索》2004,(12)
马尔库塞的审美之思建立在他的两种理论推导下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冲突,额外压抑与操纵原则的控制,导致爱欲与文明的对立、人的本质的异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理性的统治,现代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现代人失去了否定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列宁十分重视加强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他批评了各种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潮,特别是批评了在国家与革命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批评了党内"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革命空谈",批评了"社会主义失败论"。他主张理论创新,在革命的途径、红军的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等问题上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倡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小岩 《新东方》2009,(3):59-61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马尔库塞被称为“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生运动的先知”“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新左派之父”,是“新左翼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他早年曾师从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后又师从多人并注重吸收先哲们的优秀思想成果。无论始终,他总是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人和人的历史、人的本质和人的最高价值问题。马尔库塞生活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勇于直面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实——  相似文献   

20.
王伟 《观察与思考》2019,(10):67-73
环境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指责主要来自其后期著作,特别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经济学著作。他们认为,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体现出的生态敏感性不同,在其后期著作中,马克思因戴上了"生态眼罩",往往被置于环境保护的对立面。事实上,恰恰是在其后期著作中,马克思理论的生态基因充分体现出来: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不可持续性的批判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特别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物质代谢中那个"无法弥补的裂缝"的论断更为环境社会学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起点;他提出的节约资源的主张和举措成为可直接应用于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方法;他关于未来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观点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方向。这些因素表明马克思理论内含生态基因,一旦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它便能够成长起来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