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党制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属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通过与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比较,文章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避免了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政治资源浪费,更有助于落实政党责任,可以从政党主体、政党定位、政党责任、政党道路以及政党学习等方面设计,避免犯政治错误。  相似文献   

2.
何伟文 《时事报告》2014,(11):30-31
从商品输出国到资本输出国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2014年很可能是中国的资本净输出国元年。不过,中国的对外投资依然处于早期阶段。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长十分迅猛。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及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最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消息更是一个接着一个。10月6日,安邦保险宣布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地标华尔道夫酒店。次日,光明集团又宣布收购意大利最著名的橄榄油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型政党类型,也是中国的政党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各类型政党的显著特征。参政党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作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实现了民主党派性质及其政治地位的科学定位,一定意义上也解决了民主党派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为构建我国政党政治理论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我国政党政治生活中以其独特的政党属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丰富了对政党属性、政党关系、民主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为世界政党政治增添了新的内涵。这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西方政党政治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积极构建更为广义的政党政治理论,拓展新的民主政治理论研究空间,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党是在西方近代政党政治大潮的涌动下产生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因素,促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政党政治的诸多特点,其中尤以"以党建国"和党治为标识。中国政党政治的特质带来了成功,也留下了教训。中国应在借鉴和吸收政党政治所应遵循的宪政民主基本原则的同时,立足于本国社会政治关系的实际,顺应民主法治发展潮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走出一条既体现民主法治精神,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政党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政治学视野来分析我国的政党政治,凸现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政治制度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为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对西方政党体制标准的"整体的党"、"部分的党"的概念进行科学分析;必须对党的性质与领导党范畴、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体制、党的领导方式与机制等四种关系进行科学探析,才能有利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6.
靳霞 《人民论坛》2010,(5):66-67
历史和现实证实,以诞生于完全不同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革命和建设注定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这表现在理论的传入,被先进的共产主义者吸收、消化,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导革命、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促使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兴起。中国政党政治经历了多党竞争、一党独裁和多党合作的历程,最后确立了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模式,实现了中国政治社会的转型。这种新型的政党政治模式有着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它的设计与建立契合了中国的传统与国情。  相似文献   

8.
杨慧娟 《传承》2011,(18):27+88
政党政治是当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从政党政治运作的基本原则中汲取精髓,解决问题,以更好地面对国际政党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在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中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轨迹——将政党政治纳入国家的法制轨道,执政党作为政党政治生活的重要支柱,其能否依法行政,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与发展。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完善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之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的产物,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同于专制性的一党制,也不同于竞争性的两党制、多党制,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具体体现为五个“新”:一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制度类型,即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三位一体;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执政方式,即执政党与参政党同心协力、治国理政;三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关系,即政党在合作与和谐中长期共存;四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即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五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治理方式,即形成力量凝聚、政策优化、政治参与、增进共识的制度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运动要经历两个飞跃,一个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个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们对后一个飞跃缺乏深入、全面、细致的探讨。本文将从实现第二个飞跃的角度,着重探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含义、存在根据、任务及其思维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理性认识人才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玮 《人事管理》2001,(1):40-41
过去一段时间里轰轰烈烈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脱壳上市案,基本上是基于资本的运作。而如今,正如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IN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所说,思科的并购不在于资本的扩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是并购那些拥有优秀专业人才的公司和机构,思科的并购其实就是兼并和收购人才。  相似文献   

13.
林德生 《人大研究》2013,(11):11-15
探索和完善代表述职活动.必须在现有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既要不断深化认识。又要深入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国际局势的激烈变化 ,世界政党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冷战结束的后效应 ,对传统政党形成冲击 ,经济全球化 ,社会结构变化 ,对当代政党政治发生影响。(一 )政党数量急剧增加 ,世界范围政党政治活跃 ,但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化时代政党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世界政党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全世界有 5 0 0 0多个政党 ,冷战结束后新建的政党约占政党数的35 %。从地区分布看 ,这几年急剧增加的政党主要集中于前苏东地区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分别增加近千个政党。目前全世界政党数量还在增多 ,方兴未艾。从…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在移植西方三权分立体制时,也希望引入政党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为政党政治在中国的试行提供了场地。一时间,在神州大地上,政党遍地开花,政党政治蓬勃兴起,好一幅热闹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政党政治很快便夭折,其来出匆匆,去也匆匆,留恋却也无奈,使人扼腕,引人深思。政党、政党政治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产生;并在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后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政党政造出现在中世纪的英国。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不仅上中国资本主文的初步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先进分子…  相似文献   

16.
论菲律宾的政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东盟国家中,菲律宾的发展相对较慢。之所以如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上的不稳定。一般认为,菲律宾政治上的不稳定,主要是其农村的贫困和无地农民问题等造成的。事实上,这种不稳定很明显地与其政党政治有关。本文对其政党政治的演变、特点及其与政...  相似文献   

17.
审美意识中的非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意识中的审美直觉、审美感性之悟和审美理性之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审美观照和非理性体验活动之中。审美直觉是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性之悟是指观照审美对象的外在现象、形式 ,即通过对物体的形状、体积和造型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 ,达至对蕴涵有生命和活力的形式的感知 ;审美理性之悟是指审美主体从自己内在精神状态出发 ,探求和开掘观照对象所外化的情感价值 ,即将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 ,并借助感性之悟发生升华 ,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之悟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全国1900万人口中马来人占47%,华人占34%,印度人占10%,其他民族占9%。各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这样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的国家里,如何平衡民族关系,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确是一...  相似文献   

19.
政党自产生后已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主体,政党政治成为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政党的历史合法性在于其产生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基础;现代政党政治通过民主选举、有效决策、权力监督等政治运作机制获得现实合法性;根据当代社会历史条件,政党通过发展社会经济、创新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执政能力等多种途径,构筑政党政治的时代合法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金宁  袁文 《群众》2008,(6):58-60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获得了更为畅通的渠道和更为自由的空间。高消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高度发达、物质生产的丰富多样、民众购买力的极大提高。特别是新技术、新文化对人们的不断渗透,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人的需求欲望,从而为高消费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然而,目前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并未提高到相应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理性认识“高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