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3):225-22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鸿  刘汉利 《前沿》2014,(1):50-5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它是道德认知的情感向导和知行合一的意志桥梁,增进道德认同是培养社会成员亲社会行为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社会归属意识迷茫、社会责任分散、社会支持体验缺少、社会回报机制缺失、社会实践教育不足等现实因素制约着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为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针对这些现实制约因素构建有效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从伦理秩序视角审视网络空间治理,旨在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体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规范网络交往秩序,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夯实根基。当前,网络空间出现伦理失序问题,背后的逻辑是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产生了一种新型赋权场域,冲击和解构了原有的伦理秩序,而新的伦理规范还在塑造之中,这种新旧转换过程产生的伦理规范断裂给伦理失范行为留下空间。因而,要着力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伦理秩序,包括重视网络技术本身的道德反思、加强网络伦理调控机制建设、提升网络舆论的自我净化能力、积极培育网络空间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德治是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建立"三治结合"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村规民约重在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社会行为实现对乡村的治理,它具有以传统家教文化形成家庭美德、以日常生活伦理培育个人品德、以扬善惩恶方式弘扬社会公德的德治功能特征。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村规民约中的道德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正确价值观支撑的乡村道德体系,发挥村规民约的德治功能在构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中重要作用。其具体路径包括:发挥村规民约民间组织作用,健全乡村道德教育组织体系;发掘村规民约现代价值,构建乡村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发挥村规民约道德教育作用,培育乡村民众道德文化素质;利用村规民约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乡村现代社会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6.
吴进  焦泉 《前沿》2012,(6):45-47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和谐伦理世界、崇高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强调必须培育大学生和谐的内心世界,对生命、对人—自然—社会整体性的全面把握,必须建立大学生高度协调的外部伦理世界,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特别是和谐的制度伦理建设,全方位培育当前大学生和谐伦理精神,实现大学生和谐伦理行为,预防及纠正大学生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8)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利益调整,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多变,导致部分公民道德沦陷、价值观扭曲、信念动摇、道德情感冷漠及行为失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化解当前道德认同危机、培育良好的道德观念,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王强  赵波 《思想战线》2011,37(2):133-134
现代道德世界中"伦理认同"日益成为个体化存在的"策略性"方案,变为个体"同一性"的辩护理由,即"审慎的行为目标与道德理论性"之间的统一。因而,道德行动的原生性(行为的内在冲动)与建制性(行为的合目的性规定)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就成为"伦理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以农民工、失地农民、蚁族等为主力人群的弱势群体是当前和谐与公正社会语境下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伦理内涵及其制度伦理成因、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怀弱势群体的伦理依据、历史渊源及道德原则、伦理关怀弱势群体的道德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研究,这对于我国当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产权伦理的内涵和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权伦理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总和,它是由产权制度伦理和产权行为伦理两个层次,产权获得伦理、产权使用伦理、产权收益伦理和产权转让伦理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伦理系统。产权伦理对社会产权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效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田野 《求索》2013,(5):247-249,18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作为现实围观在网络上的延伸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其特殊形式而具有围观主体隐蔽、多元特性,围观形式开放特征,以及围观行为互动、持续等特征。网络围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既有建设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围观的匿名性特征,容易造成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现象。极易使围观对象受到伤害,引发网络的信任危机和网际社会道德关系异化.同时也使网络围观道德调控机制很难建立。网络围观伦理规制的建立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能性。笔者认为网络围观的伦理机制的构建应从加强围观主体的自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围观预警机制,优化网络疏导机制,提高网络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管理这几个方面做起,从而使得网络围观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庭伦理对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规定着家庭成员之间各种不同的道德义务,又是衡量评价家庭成员言行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加强家庭伦理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美满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和谐的家庭伦理建设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生产力范畴与道德范畴间存在必然逻辑联系,但并非简单、机械式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传统威权宣谕式道德伦理教化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制度伦理建设日益成为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社会道德建设应提升至文化哲学批判高度,实现对小农意识和市场经济物化与功利意识的理性批判,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论公益广告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琴 《前沿》2006,(11):136-138
公益广告是传播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观念的广告传播活动。公益广告倡导合理的伦理秩序,传播文明伦理精神,明确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公益广告对于引导公众态度、规范公众社会行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脱离是个体用于分离行为与其内在价值观的一套认知策略与机制。组织可以通过降低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以尽可能减少组织内的非道德行为,具体包括:第一,基于个体道德移情、道德认同、自我控制点的倾向和犬儒主义等个体影响因素;第二,基于组织文化、组织伦理气氛与组织舆论等组织因素的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虽然存在对立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内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会带来善恶的道德二重性,但是它与社会道德并不是排斥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非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可以也应该划出市场伦理行为和非市场伦理行为,以充分发挥道德对具有伦理性的部分市场经济行为的调节职能。  相似文献   

18.
刘颖 《理论月刊》2010,(10):40-43
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建设的中心内容,德性伦理的重要议题。道德人格研究对于提升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道德人格研究要结合具体的道德生活叙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沟通,注重家庭亲情的道德传递力量。  相似文献   

19.
卢军 《前沿》2010,(18):37-40
道德不作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道德实践领域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转移道德泛法律化学术争论的焦点,意从道德不作为概念的解读、归因、矫治三个层面进行伦理的应然解构,以期达成社会对“恶一善”的价值引领,促进和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