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刚 《人民论坛》2014,(6):51-53
现代国家作为一种秩序模式,是西方近代历史的产物。信仰分裂和宗教内战使中世纪的统一秩序解体,与超越性真理分离的政治力量定型为现代国家。由此,国家只维护一套形式上和平的秩序,只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不再看管人的内心。中国在探索现代国家的建构之路时,除创设和借鉴制度之外,更需要寻找、培植相应的认同机制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的人才市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我国的人才市场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但借鉴、吸收其合理的、有效的因素,灵活地运用到我国人才市场运行、管理体制中来,对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国家的建设一般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基于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基于自由的民主—国家、基于公平的民生—国家,三者尽管有逻辑上的划分却没有时空上的分界。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恰恰伴随着中国现代国家的成长。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维度也有所侧重,呈现出迭次嬗变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4.
1982年,文化部颁布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90年,文化部开始启动《公共图书馆条例》起草工作,后因故中断。2001年初,政府提出启动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进程,于2008年11月决定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今年初,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宣布,《公共图书馆法》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二类项目。中国公共图书馆立法进程何以如此之曲折?中国公共图书馆法应有什么样的基本制度安排?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能有或有什么样的最终保障?笔者认为,从国家利益角度看,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就是散文研究以及理论建设的薄弱。但是理论的建构要有充分的条件,对散文历史的梳理和认识,对当下的清醒认识等尤为重要。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清楚自己的历史,清楚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在清理历史的同时比照当下,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国家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范畴.政教分离原则是现代宪政国家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世界各国对政教分离原则的理解与实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我国的政教分离也有自身特点.我国宗教界人士参政议政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二是作为宗教界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宗教界人士参政议政是我国政治生活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把国家划分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两种形态。它与四种国家类型说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划分是基于马克思的五大经济社会形态说而作出的,其经济基础的划分标准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生产方式,着重回答"国家是哪个阶级的代表";前者则是以社会三大形态说为基础的,其经济基础的划分标准则是生产力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重点回答"国家如何代表这个阶级"。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是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然而,资本支配劳动的逻辑使现代国家的价值原则和制度安排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继续完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其现代国家建构,必须遵循人民民主根本原则,必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必须与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同步伐,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勇  齐鹏 《青年论坛》2007,1(2):1-5
国家与市民社会建构的关系,一直是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重要问题。在对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有“新权威主义”、“民主先导论”和“强国家——强社会”关系模式,都强调国家权威对社会的介入,但都忽视了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然而,承认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相对独立性才是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前提,只有保证二者的相对独立,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才能真正实现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现代国家的建构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既需要突破西方理论的制约,构建以和谐为主题的国家与社会指导理论,也需要创新社工发展的理念,选择造血式的社工思维,重视农民自助能力和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长。虽然行政性社会工作仍然是当前中国农村主导的社工发展模式,但是随着专业性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将很快进入专业性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长期并存、协同发展的历史阶段。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国家应从治理依据、治理机构及治理主体等方面,完善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教分离制度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家。早在1831年法国文学家托克维尔访问美国的时候,这位文学巨匠就曾发现“基督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对人们的精神思想,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量。”根据纽约城市大学1990年开展的一次最大规模。最全面的宗教鉴定调查结果,在美国社会约有 92.5%的美国成年人信仰某种宗教。且美国国内的宗教种类繁多,其中基督教是美国国内最大的宗教,约86.2%的美国成年人都属于基督教徒①;另外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一神教、佛教、印度教以及印第安人宗教等等。虽然美国基督教人口占绝大…  相似文献   

11.
霍秀红  王娜 《理论月刊》2012,(10):150-154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通过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制度建设等系列改革措施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其实质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通过中西比较的国际视野分析、探讨,总结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建构类型以及应关注的重点,对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完善世界公共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宗寒 《传承》2012,(9):72-73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已近4年,这次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国遭受重大损失,而且持续发酵,影响到全世界,形成一场世界灾难。这次金融危机为什么发生在美国?为什么它会迅速地向全球传递?这样的危机今后还会出现吗?我们从中可以接受一些什么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闫莉 《传承》2009,(20):106-107
利玛窦在华期间,针对中国的现状,大力研习儒家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反映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野角度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14.
闫莉 《传承》2009,(10)
利玛窦在华期间,针对中国的现状,大力研习儒家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反映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野角度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管理科学的局限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契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主要是以强化法制为手段,是求“同"的办法。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两种管理理念各有优劣,而现代管理正是在认识到两种管理理念的优劣基础上,更加重视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和切身利益,强调被管理者自我主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求“和”的办法。在某种意义上被管理者就是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力求和谐。  相似文献   

16.
孙岩 《理论月刊》2012,(6):102-104
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的显著标志和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中国推进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中国公民政治参与也伴随着中国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设的演进过程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扩大的发展。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维度,从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视域对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企望为推进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正> 和谐社会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思考、探索的一个经典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六个"更加"中,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他各项发展、进步和繁荣的前提。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曾婷 《湖湘论坛》2001,14(4):92-93
一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学者很早以前就争论不休。近代自由主义哲学家那里,社会的分量是大于国家的。他们从“市民社会先于或优于国家”及国家权力源于人民的前提出发,推断出市民社会决定和制约国家的结论。黑格尔则认为,市民社会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缺陷,只能通过国家才能将这些缺陷予以纠正,因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而马克思则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把被黑格尔颠倒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矫正过来,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完整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  相似文献   

19.
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更是国家政治逻辑的核心内容。民主集中制来源于马列主义的国家政党理论,但中国对民主集中制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借鉴,而是接续了中国大一统的秩序逻辑,是一种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内生性变迁。就国家建构而言,作为基源性的"统"至少要求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反对地方割据势力的统一政府、强调阶层平等的社会整合、高共识度的意识形态秩序。民主集中制在政治层面对中央集权的强调,在社会层面的大众动员,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都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大一统的现代重建,接续、重塑了中华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陈柏峰 《求索》2022,(1):98-106
《送法下乡》的理论视角是现代国家建构。这一视角至今仍可被用于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层法治发展。送法下乡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序幕。随着现代性的深入,乡土中国发生变迁,村庄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局面,迎法下乡需求凸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令人瞩目的成就,使迎法下乡在物质层面成为可能。建设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下乡等现代国家建构在法治维度的重要工作持续推进,则为民众知法用法提供了巨大便利。此外,关涉基层的法治规划、立法与法律实施,也都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这些领域成就斐然。而上述一切,都建立在我国优越的国家体制和强大的国家能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