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卫 《人民论坛》2014,(10):173-175
在实现我国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违约行为、不诚信行为逐步增多,给诚信社会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违约金制度是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法律路径,针对当前违约金制度中的缺陷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违约金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法对社会的调节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诚信缺失的制度安排,当前也具备加快推进的基础条件。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应由社会诚信法律法规体系、社会诚信规章体系、社会诚信宣教制度体系构成。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应以个人诚信领域、商务诚信领域、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领域为重点,在方法途径上要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去考量和谋划。  相似文献   

3.
刘增芝  周颖 《前沿》2010,(6):63-66
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社会上存在诸多诚信缺失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建立诚信原则的制度基础,完善诚信原则的体系建设,加强诚信原则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个人的诚信需要作为个人诚信行为的内在原动力,其形成和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制度正义的激发.因此,要激发个人的诚信需要,进而支持个人的诚信行为,就必须重视制度安排的正义、加强制度建设,以期有效地发挥制度对个人的诚信需要的激励作用和积极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诚外无物”。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和深化,诚信缺失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假冒伪劣频频曝光、面对跌倒老人不敢扶起……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焦虑。“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把道德伦理的软性规则与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更应把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放在突出位置,为全社会提供信用体系这一道德“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公正的保驾护航,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体系,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以制度公正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以实质正义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公正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各种制度建设之中,实现制度建设与社会公正相融合,推动国家治理向"法治"转型。  相似文献   

7.
当下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诱发的根源,不仅有道德,也有制度.不合理的制度以及制度不管用,都会诱发非诚信行为。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其规定合理与否至关重要。一旦制度规定不合理。就会“诱逼”虚假失信行为,产生大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变通”现象,导致“集体性”非诚信行为泛滥。另外,制度失效也会诱发不诚信行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对非诚信行为不能实现严惩,消解的是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瓦解的是社会成员的法律信念和信仰:社会诚信建设,不仅仅是社会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8.
制度权威深刻地影响着政府治理,它一方面通过为政府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从而为政府的治理行为提供了普遍承认的合法性说明;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合法化过程为政府的治理行为提供权威保障。而当前我国政府治理中的制度权威现状与我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制度权威的期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政府治理中制度权威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的诚信处在社会诚信的核心、主导地位,是第一诚信。建设诚信政府,要从诚信理念、诚信制度和诚信行为和诚信监督四个方面多管齐下。加强诚信理念建设,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政府诚信理念,是政府诚信  相似文献   

10.
失信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失信惩戒措施有被滥用的趋势。信用有边界、失信惩戒制度的适用也有边界。为此,应将失信惩戒进一步法治化,通过立法、司法、执法活动厘清其制度边界,有效遏制信用惩戒泛化的乱象,使失信惩戒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文浩 《小康》2006,(10):37-37
诚信社会不可能自发实现,必须借助政府的强力推动。政府在诚信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两重作用:一是建规立制,严格执行,二是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前者是指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奖励诚信行为,惩罚失信行为。后者则是指政府本身首先要诚实守信,成为  相似文献   

12.
诚信与和谐     
诚信是正常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除了经济利益分配的合理、制度的公正等因素外,人际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应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们依赖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单位、个人与政府的相互诚信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诚信规范的建立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道德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诚信意识就是指忠诚老实,恪守信用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忠诚守信的思想和行为,有谁愿与您打交道,又有谁愿与您进行经济交往?我们入世的目的就是要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共享世界市场,共享人类各种资源,以弥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就我国入世后诚信意识的建设谈点个人看法。一、培养和塑造中国人诚信意识的重要性诚信意识的培养对于为人、处世、立国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都非常重要。1.培养和塑造诚信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建设。诚信意识和行为属于道德建设范畴,道德水平如何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人类社会目前最先进的制度。因此,我们在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不仅是我国农村从生存型社会到发展型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也是农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及农民群众民主觉悟和权益意识迅速增强的时期。为此,应加快农村及整个国家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改革,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公共需求,这是促进农村及整个社会发展和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什么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民主政治的支柱,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内涵很丰富,包括理念、制度、行为文明等,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在政治文明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而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政治文明与政党制度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短期行为与社会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短期行为与社会的制度安排北京大学教授孙立平短期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模式。分析短期行为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对于认识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短期行为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矫正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短期行为的特点作为社会行为模式一种重要类型的短...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生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诚信伦理在适用范围、价值取向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并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当前中国的诚信建设,应积极谋求中西互补与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重道德自律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社会重制度他律的"契约诚信"结合起来,从培育个人内在诚信品质、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以及建立完备的制度规则等方面入手,打造现代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诚信不仅在促进全球化中成为重要因素 ,而且在兴国、立业、成才中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及高校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思考 ,提出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应从社会环境建设、诚信教育和实践、校风学风建设、诚信制度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10)
"四下基层"制度是习近平留给闽东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其带领闽东人民殷勤探索的成果。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新成果,"四下基层"不仅要纳入中央文献室的馆藏,更应该纳入党章制度规范中去,在新时期更好地指导党员干部如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更好地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