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与理性选择存在理论上的争议,两者存在社会行动和个人行动不同方向上的冲突.文章基于上海P区社区老年助餐服务项目的调查研究,总结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功能与理性选择冲突为理论依据,分析老年助餐服务项目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困惑.从如何发挥参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深入探讨福利事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樊文 《中国民政》2024,(3):46-47
<正>2023年12月7日,民政部召开全国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作出安排部署,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便利可及、增进老年人福祉。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各地民政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在完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上,让老年人吃得更安心;在丰富老年助餐形式上,让老年人吃得更暖心;在创新老年助餐服务模式上,让老年人吃得更舒心;在加强老年助餐监管上,让老年人吃得更放心。一项项“有温度”的助餐服务举措,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  相似文献   

3.
<正>赣民发〔2024〕4号2024年3月4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江西省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此件主动公开)江西省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更好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根据民政部等11部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NGO进入中国,国际NGO在参与中国地方行动时,会与与之相关的各主体发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同的主体会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他们之间一方面存在合作的理性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杨中浩 《群众》2024,(1):70-71
<正>2023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要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近期,经国务院同意,  相似文献   

6.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7.
重塑公众主体地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主体构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作为评估主体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与绩效评估的"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在中国政府的"自上而下"绩效评估模式下,"民众为本"的价值并没有完全落实,价值选择的偏差也导致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理性选择存在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重塑绩效系统中的公众评估主体地位。公众作为评估主体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重塑绩效评估中的公众的评估主体地位,需要从制度和技术的层面再造公众评估政府的流程,以使得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更加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浙江省桐乡市聚焦养老服务中难点痛点,大力实施"惠老助餐"服务,精心打造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实现助餐服务城乡社区全覆盖。打通制度体系,导清服务模式。一是分类推进助餐服务模式完善。分类指导,提供形式多样的助餐服务。在主城区,通过开办老年食堂、餐饮企业配送餐等方式提供服务。在乡镇镇区,通过建设中心食堂、照料中心运营机构配送餐等方式,解决老年人助餐问题。在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公民利益多元化的事实、公民冲突潜能的扩张,并没有改变不同主体之间源于共同利益、价值的一致性,相反它使得协商在公安执法中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主体间性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公安协商性执法的主体间性则是基于不同主体的共同存在而引发的,是不同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  相似文献   

10.
刘晓露  熊力游 《求索》2012,(1):130-131,112
权力和主体是贯穿法国哲学家福柯思想的两个基本主题。他对话语权力的阐释,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主体概念。在对主体身份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中,福柯认为只有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与合奏之中才能把握主体的真相。主体作为话语的功能,其身份的建构从文本的裂缝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关乎乡村建设行动的成败。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的稳步实施,离不开农民主体的探索、建设以及评价等功能。然而农民主体性功能发挥却受到了历史因素、体制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内在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应从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入手,不断提高农民主体的组织化以及增强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从而避免乡村建设行动陷入农民主体缺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旧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基于治安主体多元化模式下的多中心治理逐渐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单位制的管理模式在体制上和意识上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企业保安服务水平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民间组织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不强,基层群众社会治安主体意识缺乏。应赋予其他社会力量治安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多中心治理的合作式治安模式。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主体是指处于社会道德关系中,自觉进行着道德实践活动的人。这种主体视道德为自我规定、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同科学认识主体、审美主体一样,不是理性因素的“枯竭物”,而有其深刻和丰富的情感蕴含。 道德主体规定:道德主体是全面 占有已身本质的主体,是情感和理性 的统一体。 情感作为人类实践主体非智能因素的一个方面和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理性和情感共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异于动物活动的根本特征。在道德生活中,只有基于情感体验的理性,才是真正的人的理性,否则,就是空洞的“理  相似文献   

14.
伏春兰 《桂海论丛》2001,17(1):94-96
期刊编辑主体意识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期刊编辑工作的本质反映。是编辑导引期刊面向社会的能动的、自主的精神体系。期刊编辑主体意识有着能动思维、创造独特、选择多元、倾向鲜明、兼收并蓄、遵循规范等特点 ,强化编辑主体意识必须处理好编辑主体性与理性原则、主体性与法的制约性、主体性与群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2019]30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情况解读如下:一、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的背景和意义?答:当前,我市老龄化程度已步入全国前列(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258.9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95%),调查分析显示,41.4%老年人对助餐服务有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钟英法 《前沿》2013,(9):57-61
康德的政治哲学通过对作为自然概念的政治和作为自由概念的政治所作的阐明,最终确立了道德在人类政治行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自然概念的政治开启了关于人之存在的生存论视野,指明了非社会的社会性是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基本存在特性,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共在和冲突构成了人之存在的基本生存论境域,从而间接地展示了人类政治行动的道德基础;作为自由概念的政治揭示了政治行动作为体现人类理性以及基于理性之自由意志的实践活动,从而直接地确定了道德对政治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7.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存在协调与冲突两种可能的关系。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选择需要考虑能力、偏好、机会、成本与收益等因素。矫治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需要考虑到违法者、执法者与守法者三类主体的成本与收益考量问题。对守法、用法成本的承受能力、对确定性的情感偏好与对违法风险的厌恶程度,使得处罚与教育、激励相结合的矫治模式,比单纯依靠提高处罚强度的利益算计模式,更契合理性经济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集体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与道德效用的理性选择,但我国现代征信体系仍处于效能发挥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未能实现创制时预期的集体理性。究其原因,征信体系多元主体利益互动的过程中信任要素的缺位导致个体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即集体行动难题。良好的秩序应建立在制度均衡点上,现代征信体系需要多元主体借助契约精神、共享伦理等道德要素的规制力量促进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并通过制度信任以及信息信任的建立夯实普遍信任基础,使多元主体实现行动共通、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以此解决集体行动难题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支撑经济社会运行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先后从"捆绑式社会"变迁到"现代市场要素与传统因素二元对立并存"的社会,再到整体全面转型的"裂变自致性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和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冲突理性也有一条鲜明的变迁路径,即从价值型理性为主转向价值型理性与工具型理性交错并存,再到工具型理性的扩张。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理性变迁的路径,是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关系和结构变迁的深刻反映,是农村社会冲突行动变迁的"隐藏"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城郊社区建设的一大困境在于社区建设主体不明、运行不畅,使得社区建设成效受到影响。居民及社区参与的扩大、社区党组织及功能的拓展、政府及主导作用的发挥、社区居委会及行政化的消解、企业及社区建设积极性的提升、民间组织及社区参与能力的挖掘,是城郊社区建设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