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的认知心理特点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增加了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难度,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应从构建现代化社会流动模式、加大政府宏观调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导劳动力供需双方树立正确观念、引导大学生提高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庄莉 《传承》2014,(8):104-105
在就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开始出现迷茫和偏差,导致了不良就业心理的产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切实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除了应具备社会支持、高校转变培养模式、家庭支持等几个条件,还必须及时预防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加强艰苦创业教育◎加强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认真进行全面的、发展的自我认知教育◎积极开展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定位教育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以及政策的变革,不仅使毕业生增强了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与此同时也孽生出一些认知矛盾和思想问题。急躁、风险意识缺乏。一些毕业生对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不理解也不满意,认为现在的竞争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环境。权利和关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抢占了先机,一般毕业生,即使是品学兼优也不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客观上说,这的确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就业歧视和就业排斥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排斥的基本标准是由于制度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标准则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相同条件的求职者。根据这样的标准,结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度个案调查,笔者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学毕业生所遭遇的主要是就业排斥,而非就业歧视。相应地,消除这些障碍主要应该从制度变革入手,并具体提出了笔者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部门工作质量不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重要原因。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高等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就业指导部门应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逐步展开,诸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民社会地位不高等,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都给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深远影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加重,而其就业心理有待调整,就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正>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用人单位的招聘指标却连年缩水。大学生就业困难造成了国家精心培养的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直接危害社会稳定发展,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青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改善就业形势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来说都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安市“蚁族”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蚁族”群体主要包括待业类、就业不充分类和备考类三种类型.应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廉租房,为备考毕业生提供临时宿舍和课业指导,加强对“蚁族”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帮扶,做好“蚁族”群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导致总量性失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导致摩擦性失业;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导致自愿性失业。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待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与其它类别大学相比,理工科大学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在综合素质培养和接受就业指导方面明显欠缺.建议应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卑理论,接着分析了就业压力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就业压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自卑心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和“缓就业”现象更加严重。对此,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分析了“慢就业”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快速就业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 75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为依据 ,分析了目前用人单位择才用人的新趋势 ,以及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高职毕业生如何在思想、观念、能力、心理以及信息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提出了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就业脆弱群体,是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求职和就业中容易和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主要由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构成.就业脆弱群体的存在将引起社会价值观错乱、群体性心理危机、"失业-企业裁员"的恶性循环、社会冲突与社会失范等社会风险."社会保护"是就业脆弱群体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生计与工作福利.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的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君 《湖湘论坛》2005,18(1):91-9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分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指出了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倢 《青年探索》2020,(3):31-45
本文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发现贫困大学毕业生成绩优秀、能力均衡,在寻找工作中较多重视收入及福利等保障性因素、收入整体偏低、就业中易受到学历歧视、劳动权益不能完全落实、就业流动较为频繁、虽有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但难以抉择等就业特点和困境,相应提出建立全国层面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加强追踪帮扶机制,以专项政策及法律为保障,经济手段为激励,联动各部门、高校、地方共同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激发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等建议,为精准服务贫困地区青年的就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香港大学生的择业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双选竞争,即单位择优用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应试技巧等在就业时显得极为重要。二是市场疏导。香港地区信息发达,整个社会建有现代化的人才市场管理情报网络,能够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宏观引导和控制人才流向。  相似文献   

20.
女性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及严重的就业供需矛盾,衍生出女大学生求职心理的众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女大学生求职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对其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提出团体辅导、个别指导等相应的心理调适的办法,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供帮助,进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