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冷战后世界大势与中国对外战略的一部力作李会滨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李爱华为我所1987年毕业的研究生。多年来,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断有好的科研成果问世。近年来,他又对冷战后世界大势的变化及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作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写出了《走出冷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需要不断重申和强调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向国际体系发出一些必要的政治信号,提醒一些国家不要在战略上误判自十八大到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表达和行动,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新阶段,初显甚至预示未来几年中国外交的特征与趋势。一般地,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系统重要性"的任何国家,其新领导人的外交政策都是国际焦点。由于中国对世界  相似文献   

3.
政党外交是党的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政党外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政党外交必须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优化和调适新时期政党交往逻辑,调整政党交往的外交大势和战略布局,有效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有以下鲜明特点 :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外交战略的规划和外交策略的把握体现了务实性 ;对国家统一和南沙群岛等问题的处理体现了创新性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实行改革开放的问题上体现了和平与开放性 ;在中国外交的战略方面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处理民族利益和世界利益的关系上既着眼本国又面向世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高瞻远瞩 ,善于立足长远 ,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5.
卜永光 《北京观察》2014,(12):47-47
2014年是国际形势的剧变之年。乌克兰冲突引发了欧美同俄罗斯的尖锐对峙,冷战阴影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兴起和伊拉克重陷内乱,则意味着世界政治的局部碎片化仍在愈演愈烈。在我国周边,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越南出现反华骚乱、美国加大对亚太的战略投入、少数国家试图“联合制华”等因素也使我国面临多重考验。在复杂外部局势中,中国外交秉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的原则,努力有所作为,形成了四大突出亮点:其一,积极的主场外交凸显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布局与外交逐渐成熟,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为总结三十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经验,展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外交的愿景,2008年11月1日,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华中师范  相似文献   

7.
2013年已经过去,大家都在回顾与总结2013年的国际形势。在我看来,要认识清楚2013年的国际形势,必须了解世界大势。2013年的世界大势大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条主线,两大潮流,三个中心。  相似文献   

8.
<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在夯实自身利益基础上,稳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考验着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智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展现出更具前瞻性、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外交智慧。首先,始终准确研判并牢牢把握时代大势,顺势而为并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战略思想一方面传递与外部世界围绕和平发展凝聚共识的信号。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外交战略作出了必要的调整,将周边外交作为中国外交最优先的方向,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建立了更加完善和反应更加快捷的国家安全与外交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纵览世界大局,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世界发展瓶颈突出的背景下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放眼全球治理,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新战略、新方案,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体系体现出和平发展道路与国家核心利益相统一、发展中国家地位认知与大国责任风范双擎并举、总结历史智慧和借鉴人类文明双轮并驱、智力支持与狠抓落实相协调、经济外交与公共外交双翼共展的中国外交新气象与新特色。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后,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新的外交战略决策,既体现了对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论继承,也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当今中国国际外交战略新特点的综合体现。因为,它不仅延续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我身份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拓展了新的外交战略的博弈范式。  相似文献   

12.
门洪华 《探索与争鸣》2022,(1):43-50+177
积极应对百年变局,立足长远进行谋划,运筹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事关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中国持续强大的同时,世界百年变局深入发展,中美战略博弈深化,国际形势和中国外部环境加速演变。有鉴于此,中国应加强战略运筹,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战略布局。我们建议:丰富完善统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国家战略体系;以深化国际合作为主轴,以推动国际共同发展为主线,以丰富完善国际统一战线为抓手;全力应对美国的战略聚焦,促成世界各大力量平衡和制衡美国的态势;以经略周边、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合作为基础,夯实中国国际影响力拓展的基础,促成中国国家实力的有效扩展;以塑造新型全球化为抓手,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中国战略利益全球拓展;强调文明互鉴,加强文化对话,从哲学高度审视时代之问,推进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一方面是希望继续"东向政策"的印度,另一方面是希望营造稳定西部边疆和有力战略依托,因而也要"向西看"的中国,两个大国的目光"自然地形成了交汇"。2013年5月19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踏上了自己任内的首次海外访问之旅,印度成为他的第一站,这也是中国总理时隔8年后再次访问印度,在两国边界问题再起争议,"帐篷对峙"阴影未散的时候。中国主动伸手,实施"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外交",这也让世界舆论更加关注于两个"亚洲巨人"之间如何展开新一轮的互动。中印关系究竟何去何从,中国总理的访印能否  相似文献   

14.
《长白学刊》2013,(5):F0002-F0002,F0003
<正>2013年8月8日-9日,第二届中韩战略对话暨首届全国党校系统国际战略研讨会在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和韩国国立外交院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吉林省委党校承办。来自韩国国立外交院、韩国多所著名大学的23位专家和全国党校系统的60余名学者以及外交部、中联部、国防大学、吉林大学、吉林  相似文献   

15.
<正>过去的五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奋进伟力,引领中国号巨轮穿越重重险滩,在跨越历史雄关中朝着光明未来破浪前行。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总的出发点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树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和平本质所决定的,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多极化趋势需要的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它为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冷战后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外交工作的指南,对中国审慎地处理好未来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在新的国际政局下,邓小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和平外交的原则和策…  相似文献   

17.
综观中国外交的伟大变革,不难看出外交态势由总体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由感性外交向理性外交提升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变革,开创了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新局面。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光辉指南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制定的。这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的概念提出来已经一年多了,这是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方面、国际战略方面、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方面的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主动塑造全球化的过程,充满着挑战与陷阱,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对中国外交战略和战术要求极高中国崛起与全球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开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步伐。以2011年底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如今,中国已深深打上全球化烙印;全球化也深深地打上中国烙印。以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越50%为标志,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弄潮儿。这便是习近平曾说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不是靠战争崛起,而是靠和平融入全球化获得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由强调"斗争"到主张"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外交战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强调"一边倒"和"反帝反修"为主要内容的"斗争观",逐渐转变为当今主张的"国际合作"。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不仅是为了顺应当前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我国和平发展和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如今,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观,推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创了以多边合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