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晓辉  黄富峰 《前沿》2011,(21):48-52
学术活动的目的在于求真、向善。求真与向善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学术的发展会影响道德的进步,反过来,学术求真目的的实现,又有赖于学术道德的规范和指导。所以,学者必须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向善养育是培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有自觉的择善去恶的能力。“善”不但是人们共同和谐生活,谋求发展的理性的共同的要求,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国情特征。向善养育更多的表现在丰富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指导和丰富他们道德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善道德选择的养育应把握三个重点:道德认知养育的重点———基础性、实践性、包容性;道德情感培养的重点———真实性、亲和性、渗透性;道德修养的重点———节制、忍耐和自我牺牲。  相似文献   

3.
2007年、2009年、2011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道德的光芒普照神外i大地,崇德向善的民风蔚然生成……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4,(5):1-1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第三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评出,上榜22名"道德模范"及获得提名奖的33人来自我区各地各行业,展现了当代广西人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此外,我区有10名进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327人的候选名单,除上榜"自治区道德模范"的莫振高、杜丽群、陈春林、曹安、谢序忠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4,(4):15-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道德风尚,事关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持久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道德培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是道德实践活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里 《群众》2014,(5):79-80
<正>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河北省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引导人们以善言善行做善事、以善道善德当善人、以善学善才尽善职、以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的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了评选、推荐、学习、宣传和帮扶道德模范活动,全市共评选表彰三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05名。同时,还结合宜昌实际,积极建立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长效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9.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集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于一体的大众化、生活化的道德建设载体。人民群众通过推荐、投票、监督等环节,选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型;新闻媒体因势利导、营造氛围,把评选活动升华为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高度热情。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生道德建设,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寿光市立足实际,不断完善帮扶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长效机制,好人不仅能得到关心和帮扶,还享有崇高礼遇,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空间中,新媒体内容低俗化、刻意炒作、网络情绪表达非理性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生态的培育。新媒体内容低俗化极易破坏网络舆论氛围、恶化网络生态环境、导致道德失范,对此,我们要加强新媒体内容监管和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根治新媒体内容低俗化"顽症"。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5,(5)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  相似文献   

13.
道德模范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自2007年以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评选表彰了200多位真切感人的道德模范。这项活动顺应社会期盼,内涵日趋丰富,载体逐步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群众参与热情日益高涨,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实践,为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向善向美、提升素养提供了鲜活的道德标杆和身边榜样。  相似文献   

14.
沈闻鸣 《群众》2014,(5):21-22
<正>近年来,在江苏大地涌现出40多位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180多位江苏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他们的事迹,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他们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全社会激发了崇德向善的力量。一位位道德模范如璀璨的明星,点亮了道德的星空,为我们书写着中国梦的精彩画卷。"载人深潜英雄"叶聪,用责任担当续写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画卷。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09,(10):84-84
黄瑞英在《齐鲁学刊》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既与神性相对立,又超出人的自然本能。人的理性本质在于以理性为道德立法。道德与理性的悖论则在于道德的理性化过程,即误把工具理性运用在道德价值理性领域,导致了道德的非道德化。道德与理性悖论的解决需要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强化人们对道德的尊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向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历来是维系我国社会公序良俗和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历代家训基本训义的价值内核、道德取向、行为规范有共通之处。新时代家风意涵要以此为基,夯实中国治理之基的功能定位,凸显"家—国—天下"的价值内核,倡导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具化睦亲齐家的行为规范,才能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共性范本。  相似文献   

17.
刘璐 《现代领导》2014,(6):24-25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常以中文版《沉思录》译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作为一名写作和研究学者,几十年来他的“沉思”总是围绕着与中国社会有关的“道德”、“常识”、“信仰”和“底线”。面对当前的道德困境,何怀宏更相信向善的力量,他提出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是.让本有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苏醒,围绕着道德的底线凝聚共识。在他看来,对大多人来说,正直并不是那么难。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3,(11):31-31
“自我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向德鞠躬”“做善事”,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道德讲堂总堂已开讲8次,先后有20个道德模范走进总堂,有近4000多名干部群众聆听身边道德故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正>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百姓崇德向善。近年来,"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事件侵蚀道德底线,衬托出日益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考验着人们的良心,也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有所作为。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时势,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道德建设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张旗鼓地宣  相似文献   

20.
袁帅 《小康》2023,(24):46-47
<正>科技在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科技手段来实现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ChatGPT、虚拟人等的AI技术再次进步,“Tech For Good(科技向善)”被越来越广泛和频繁地提及、讨论。每个人眼中的科技向善都或多或少有所差异,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眼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