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四川大学教授谢放“中体西用”作为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具有“艺(器物)”、“政(政制)”、“教(文化)”三个层面、以甲午战争为界,议论“中体西用”者所关怀的焦点有所不同。甲午战前,着重于“艺”和...  相似文献   

2.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体""用"进行了有意割裂,对"西学"和"中学"进行了重新界定,"体用二源"的观念因此被提出。"中体西用"范式具有多重优越性,最终发展为近代中国不可逾越的文化选择模式,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异质文化交往过程中两种必然现象。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冲突、语言冲突、经济文化冲突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冲突,而文化融合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促进中西文化融合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升文化认同感,寻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5.
石文玉 《长白学刊》2012,(6):117-12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流行于晚清社会70余年"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其"中体",是包含学统、道统、政统三位一体的联盟,其"西用",突破了此前洋务派仅引进、学习西艺的局限,将学习西方的范围实际扩展到社会制度层面。为应对"中体西用"原则可能造成晚清士子身心与世事分裂的情形,张之洞还提出"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教育原则。这是否在实践层面上无意识地开辟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分途的道路,值得思考。同时面对中学的浩繁与西学的新来乍到,张之洞大胆地提出简化儒学、守住儒学基本要义即可,以便省出精力学习西学,是为"守约"。  相似文献   

6.
沈跃龙 《传承》2013,(4):88+90
文化保守主义就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维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反对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的照抄照搬西方模式,但固执于"中体西用",不承认文化有"质变""飞跃"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干静枫  唐小云 《求索》2012,(8):194-1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促使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进而相互融通。本文认为,中西文化哲学融通性建构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引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其二是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三是坚持"返本开新"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自洋务运动起,直至今日仍争论不休。它包括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许多学者试图以体用的概念来摆布中西文化各自的位置,于是先后出现过“中体中用”、“中体西用”、“西体西用”及“西体中用”的文化观。这些观念表现为两个极端,即固守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中心说”和崇洋媚外的“全盘西化说”。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细察,便不难发现原来这些讨论都受机械的两分法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实质上便是中西文化的抉择问题。而这种抉择无论绕多少圈圈,都不可避免地落入“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框架之中,从而导致文化讨论“几十年一贯制”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西体中用"文化观作为一种洋务思潮,将其落脚点放在西体,即政治上的议院、经济上的商本、文化上的教育为本,从而把对西学的认识和运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流变及特点来看,它是对中体西用论和西学中源论的发展,而发展中有突破,突破中有保留,并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总体而言,它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是近代文化横向传承的“必由之旅”。“中体西用”具有同化与顺化二重机制。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顺化机制下的“外化”之路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同化机制下的“内化”之路。从“中体西用”经历“民主共和” ,再到“以俄为师” ,是“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模式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中国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优雅的中国人"是辜氏针对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的弊病所设计的道德人格,主要包含"仁"、"礼"、"智"、"义"、"孝悌"五种道德品质。他以儒家义理阐释西方文化,既是对儒家文化的新释,又为中西文化的双向阐发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正> 中西文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清末以来,始终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距今七十余年前,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自始便以西方文化鼓吹者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并成为现代西化思潮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曾引起人们的激烈批评与争议。探究和总结胡适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是非得失,对于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许不无借鉴的意义。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胡适西化思想的形成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外国一直存在着正常的文化交流。长期雄踞东方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香港自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长期受欧风美雨的沐浴,但其母体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在近代历史的各个时期,香港又受到了中国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其文化的表现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现代西方物质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结合,构成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特征。香港过去有“文化沙漠”之称,但是,随着经济起飞,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香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即香港文化。香港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点,被称为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香港在近150多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我国近代法制化立法的主导思想。在帝国主义的排挤干扰和国内顽固保守势力的抵制阻挠下,我国艰难地实现着传统中华法制文明与西方先进的法制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法制文明迈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基本确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总体走向,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变化过于迅速、巨大,加上中西文化的不对称关系,世界已经意识到中国崛起,但对中国缺乏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西学中有很多好的思想,但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独特的传承系统并影响至今,例如通过"礼教"解决社会、人生、信仰问题,强调"关系"、向往"大同",等等。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儒学能否对不断变化、个人主义盛行的世界有所贡献?如何向时代奉献一个与时俱进、有批判力的儒学?如何对中国人、西方公众讲述儒学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一种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东西方化",让全世界认识到同舟共济之理。  相似文献   

16.
梁瑜华 《传承》2008,(2):90-9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毛明 《求索》2012,(5):114-116
本文分析了斯奈德接受中国文化的目的、方式和所秉持的理念,批评了学界在斯奈德研究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优越论"和"单一文化决定论",并进一步指出,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存在研究目的狭隘、研究理念陈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9.
杨建强 《前沿》2009,(13):182-184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中西民族特性、中西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更是中国理性、自由的科学精神的缺失。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