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着引导、补充作用。文章从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吸收和萃取法治文化理念、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保障人权、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态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统一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相继提出法治建设口号,旨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理论与现实存有差距,着眼现实中地方法治建设出现的地方化倾向,存有诸多值得警惕的误区。在地方法治建设中不适当的措施会损害法律权威与统一、导致过度政治化、缺乏民众参与、法治建设大跃进和法治建设口号化倾向。完善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克服法治地方化存在的弊端,重视培养法治人才、淡化法治建设政治性、沉淀法治文化等,以助于实现中国法治的整体性推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基于实际国情。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促进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多层面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发展机制,优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体系,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5.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信法、守法、靠法、护法的习惯和氛围,让公民主动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支撑,有利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9.
奋力建设法治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政坛》2013,(4):46-46
袁曙宏在2013年第6期《求是》撰文《奋力建设法治中国》认为,法治中国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三个:其一,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这是法治中国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是法治中国最坚实的根基。其三.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这是法治中国最重要的使命。建设法治中国走什么路、怎么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用法治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创建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环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特征,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存现有自身特点。全面建设法治社会,事关恩施州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为此,本文试图从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探索恩施州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公民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生成路径、范围指代以及价值立场不同,前者具有内生性、滞后性和工具性,后者具有内在张力、规范性和价值指引性。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当代传承,是社会先进文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法治建设步伐提速营造良好的文化基础,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保障。通过分析我国进行法治文化社会化建设的必要性,结合目前法治文化社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法治文化社会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保障。通过分析我国进行法治文化社会化建设的必要性,结合目前法治文化社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法治文化社会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涵养与熏陶。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哲学思维的介入,需要从法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转变对传统人治模式的依赖,由人治走向法治,形成法治文化的理念共识;法治建设要在“脚踏实地、切实管用”的基础上超越工具使用层面,提升法治的精神信仰维度;在政治主体、学术主体、法治个体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法治实践与法治理论的提升,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松苗 《浙江人大》2012,(Z1):62-63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紧接着10月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面世。如果说前者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那么后者则掀动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旗。先进的文化必然流淌着法治的血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牵引。  相似文献   

17.
建设法治中国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涵比建设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不仅要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推进依法治党、依法治政、依法治社、依法治军;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政党、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军队;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还要加强法治体系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国家,从依法治党到法治政党,从依法治政到法治政府,从依法治社到法治社会,从依法治军到法治军队,五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进程的相关性,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五根支柱,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具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特性和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出整体优势;与其他社会治理方略、治理手段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善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法治体系;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道德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法治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配合尚不到位;法律配合经济、政治及社会控制目的,有沦落为形式工具的危险;部分法律制度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脱节等方面是其需要深刻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灵魂和源泉,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恩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文章总结恩施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成绩、分析了恩施市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市,有针对性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是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文明的法律机构、素质优良的法律队伍基础上以文化人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困境,论述了加快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举措:即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领导干部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