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静 《人民论坛》2014,(10):167-169
文章基于集体劳动关系与群体劳动关系的差异,分析我国当下通过集体行动而进行的集体劳动争议实际上是群体劳动关系。发挥政府调处作用、工会指导作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帮扶作用是当下解决群体劳动关系的手段,但从长远来看,群体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的转型,按照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规范来解决问题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杨成湘  陈治亚 《求索》2013,(4):206-208
集体协商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调整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就中国劳动关系现状而言,集体协商制度对于化解劳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更为重的现实价值。经过19年的实践,中国集体协商制度得到了迅速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着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主体不对等、法律不健全、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等方面。为健全完善中国集体协商制度,需作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3.
集体劳动争议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冲击强烈,应当侧重预防。中外实践经验都证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最重要途经,国家应当引导、鼓励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既促进企业发展,又使职工在发展中获益。实现双赢,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技术推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使其成为当下爱国主义表达新阵地。爱国粉丝基于社交网络形成了新的关系社群,与国家、民族等话题的勾连,使得爱国粉丝社群的社交实践在现实舆论战中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其成员组成及行为特征、思想特征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社交化趋向,社会实践形成了社群内部、社群与外部世界的集体协同。对爱国粉丝社群的群体演变、群体特征及其集体协同的研究对于当下网络舆论生态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对我国劳动立法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必将引起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国际劳工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制.工会组织作为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及劳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强 《长白学刊》2009,(3):114-117
和谐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其次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主体双方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劳动关系;再次是一种多层次的和谐,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7.
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在员工参与不够、且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协商作用不大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企业民主制度的建设,加大工资集体协商等相关制度的建设,并通过发挥各级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社会环境,以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在现代企业中是一种外部性的社会关系,其多维性的社会关系形态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是多维的,是由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协调机制。文章从我国现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政府干预、集体劳动关系协调与单个劳动关系协调的整体框架入手,分析了我国现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不足,归结了我国现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走向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岩 《人民论坛》2014,(11):150-152
劳动关系在现代企业中是一种外部性的社会关系,其多维性的社会关系形态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是多维的,是由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协调机制.文章从我国现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政府干预、集体劳动关系协调与单个劳动关系协调的整体框架入手,分析了我国现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不足,归结了我国现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走向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工资分配是职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企业分配制度的基本形式。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企业工资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必将对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刁俊华 《人民政坛》2010,(10):28-29
1996年7月通过的《福建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是我国最早一部规范企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地方性法规,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条例的一些内容明显滞后。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因此,尽快建立一个符合形势发展的,有利于职工诉求表达、协调劳动关系的协商对话机制显得十分紧迫。9月25日,提交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的《福建省企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条例(修订草案)》在这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浙江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张帆博士撰写的《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一书于2014年1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阐释了劳动合同制度中的明示、默示和拟制合意制度,通过考察劳动合同合意过程中的社会化因素,即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作用,从继续性合同理论和关系性合同理论两个角度分析劳动合同合意问题的特殊性,提出在未  相似文献   

14.
张乐川 《求索》2013,(11):232-234,50
当下,有别于传统法律规范下的劳动就业形式不断涌现,相应的社会劳动关系也发生着变化,这种多元化的劳动关系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本文以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多元化趋势为研究背景,试图论证劳动关系多元化对我国社会的实践效应,并借以从方法论视域为我国劳动关系多元化评价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集体化转型历史变迁过程的回顾和分析,发现这种转型受到"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压力的共同影响,其中体制外集体化压力是推动劳动关系向市场化的集体化方向转型的真正动力。本文认为未来在治理思路上应当正确认识劳资冲突本质特征和阶段性特征、深刻理解个别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和集体调整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集体劳动关系调整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主动适应体制外集体化压力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增多的集体劳动争议、群体性劳资纠纷使当下我国劳动纠纷案件成为了热点,主要表现在集体性讨要拖欠工资、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以及要求补缴社保等领域,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控制问题的蔓延,则容易造成更大的集体性纠纷。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达的社会诚信考察制度,加之法治监督环节的疏漏,致使本已繁多的集体劳动纠纷,变得涉案当事人众多、案情复杂多样、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问题敏感。因此,尽快研究群体性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今年7月22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33条,从总则、协商代表、协商程序、协商内容、工资集体协议、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18.
王一军  曹洁 《中国人大》2010,(16):29-30
7月22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于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33条,从总则、协商代表、协商程序、协商内容、工资集体协议、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了全面规范。此次立法行为旨在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协商论坛》2015,(4):62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仍较突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  相似文献   

20.
身份理论是建构主义研究议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温特在关于集体身份的论证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忽略了国家间多元合作形式并存的事实;另一方面国际组织成员之间的实际关系既有矛盾又存在协调,因此很难用利他主义的集体身份概念来描述和界定。集体身份只是群体身份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特定群体中,成员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信任、承认彼此的平等地位、建立坚实的情感纽带、内化群体的价值与规范,才可能进一步将群体身份内化为集体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