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浩 《人民论坛》2014,(3):156-158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实践.然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却呈现出政府主体错位、农民主体缺失的问题.消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积极培育:一是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二是明确政府主体定位,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二元社区"作为研究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社区间关系的重要学术概念,以往研究多从其定义、成因、转变等进行关注,忽略了"二元社区"的融合问题研究。本文以东莞市太平村为例,回顾了太平村从农业村到工业村的经济发展历程。针对其在工业化过程中"二元社区"形成的原因,分别从出租屋变化、分配差异、居住空间、心理认同、通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外来工称呼变化、新的政府机构设立与公共服务、新莞人的社工服务等方面对"二元社区"的融合趋势进行了总结。本文认为从"二元社区"到社区融合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阻碍社区融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集体主义遗产、宅基地私人住房、基于户籍的福利政策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担负着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它当前的建设方向并不明确,正在实施的建设行动也颇受争议。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制度失误和滕尼斯式社区的天堂特性,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去城乡二元化、去天堂社区的天真性,又要留住传统农村社区的温馨,并且还要与城市社区对接,使生活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能分享到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并过上与城市市民一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青岛。首次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以此为标志,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从1991年的提出至今已整整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1991年,随着社区服务的拓展和延伸, 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概念;1998年, 机构改革, 国务院明确赋于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的管理, 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 原“基层政权建 设司”改名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1999年,民政部开始社区建设实验,有26个城区参加了全国实验,100多个城区参加了省级实验, 与此同时, 民 政部先后在北京、 上海、 天津、 武汉设立了四个“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1999年8月, 民政部在杭州市下城区召开第一次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联席会议, 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 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等八个问题; 200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0]23号文件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 设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社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1月, 民政部在海口市振东区召开第二次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联席会议, 明确了社区定位和社区体制改 革等重大问题; 2001年4月,民政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召开第三次全国社区建  相似文献   

5.
胡玉兰 《传承》2012,(4):46-49,85
大学理念是校园文化与CI传播的核心,大学理念的提炼与宣传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就是CI传播,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关于大学理念的认识和提炼走过不少弯路,也形成了三种提炼方法,但还有一种与现代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的并高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以人本论为哲学基础的提炼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大学理念应该以人为本,并指出大学理念传播的具体途径:一是把理念具体化为制度,二是形象化为视觉识别,三是长期的管理机制进行长期宣传和践行。  相似文献   

6.
改进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既是临沂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章以临沂市新农合实施现状为例,采取访谈、文献等多种调查方式,对农民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在充分了解我市新农合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影响该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市新农舍的健康运行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兴起。文化被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和"四个率先"的推进,"文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建设,应该倡导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当今海派文化的理念创新,构建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区建设"体现了社区建设的以人为终极目标的目标追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区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愉悦人的精神,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的交往,和谐人际关系,培育社区意识,增进社区交往,提高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功能.这一切都与社区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实践表明,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的路径应该是社区"自我民主"与政府"放权民主"相结合的"双重民主",即一方面,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另一方面,逐步实现政府部门向社区自治组织"放权让利"。  相似文献   

10.
陈小桃  徐艳晴 《人民论坛》2012,(14):192-193
该文以海南省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为例,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突发事件中公关管理存在的主体危机公关意识淡薄、信息监测和评估缺乏预见性以及缺乏常规管理机构等问题,认为构建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制的是我国处理农业领域突发事件的当务之急,提出构建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法治这一治国理念在我国最终确立,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律信仰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然而,在我国,公民对法律感到陌生,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村转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形态越来越多的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发展逻辑。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人群特征、利益诉求和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对党的执政基础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从"社会党建"概念界定入手,结合F区H社区个案的剖析,总结归纳村转社区党建的一般问题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更有生机活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需要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力量四个主体参与。如何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成都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在社区动员、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塑造社区认同感,激发居民主体性生成;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是一个以感知为核心.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交融的综合信息系统,能极大提升对物理世界的综合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反馈控制,为人类社会提供智慧和集约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介绍和评述了武汉市老旧社区信息化的典型案例:发展社区变劣势为优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社区信息化建设新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新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和谐文明社区建设的新路,为城市老旧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鸣霁 《人民论坛》2012,(26):172-173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渐降低,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吉林省应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倡导农民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面临居民习惯养成难、公共机构示范效应差、参与机制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分类标准差异大等现实难题。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合肥市F社区垃圾分类项目的实地调研发现,通过引进社会工作者,对垃圾分类的前期普及、中期实施、后期跟进系统进行有效介入,可以缓解这一难题。针对F社区垃圾分类项目运行情况,应着力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以加快推进全市实现垃圾分类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格局。而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作为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几年来.大连市在社区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大连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必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完善社区财政体制,提升社区工作者素质。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的城市之一的杭州,也是开展社区建设比较成功的城市之一。当前,杭州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其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鉴此,本研究结合市外一些先进经验和有效实践,就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社区建设,使杭州市的社区建设继续在我国“走在前列”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