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向华 《人民论坛》2014,(9):242-244
由于在提出宪法修改草案和国民投票两个程序中受制于变换不定的国内政治条件,所以安倍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能否成功殊难预料。而改变宪法解释的方式既无法律障碍又不受民意直接干预,因此成为安倍政府的首选。即便如此,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和民心向背仍是安倍政府在试图改变宪法解释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安倍谋求"脱离战后体制",让日本人"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一种骄傲感"的民族主义理念,已经影响到日本的内政外交及政策制定在日本民族主义日盛的形势下,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以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摆脱"战后体制"、制造周边领土纠纷、修宪和强化日美同盟等方式追求日本国家利益,已经成为日本安倍等保守势力谋求的政治与外交主题。安倍上台伊始就明确表示修宪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力图改变战后体制意愿十分明确。在安倍看来,修改"和平宪法"是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3.
日本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不仅意味着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也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安倍政治的本质属性。具体而言,解禁集体自卫权是安倍修宪路线的阶段进展,是安倍政治专断的具体体现,是安倍拓展同盟的现实需求,还是安倍误导日本的潜在诱因。日本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给日本乃至亚太地区造成了更多的紧张和不安,换言之,解禁集体自卫权并不能给日本提供所谓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安倍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倍内阁开张伊始即在外交上展现了一些新思维,对其前任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定调整,其外交理念与行动趋向柔性、务实,并初显成效.由于安倍与小泉同属日渐保守的自民党,政治上有着血缘关系,其外交政策实质性区别不大.安倍在外交上难以突破一些根本性的局限,日本外交也难以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建设富强中国的必经之路,依法治国首先应当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理性化,是自由的政治生活进程的保障,是人权的保障。任何遵守法治原则的政治共同体中,宪法解释都是一项关系万千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司法改革的转折点,宪法的解释是违宪审查的必经环节,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宪法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月1日,日本自卫队成立60周年之际,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日本战后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因为,二战投降后日本制订了“和平宪法”,在“和平宪法”下日本收获很多,用于“大炮”的资金被用来购买“黄油”,“经济立国”之路极为成功。然而,半个多世纪后,日本首相安倍却踏过“红线”,透支民众的和平“红利”,注销了和平“账户”。  相似文献   

7.
包金玉 《前沿》2011,(15):99-103
宪法司法化必然要求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宪法司法化要求存在一部成文宪法,法院适用、解释宪法有成文宪法的明确授权,解释规则明确,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政治原则,拥有解释共同体的传统和遵循先例的整合机制,社会存在司法信赖,法官具有相适应的法学素养和政策判断能力,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依我国宪法,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职权、没有解释宪法的职权、没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司法化同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相矛盾,缺乏遵循先例的传统,既存条件不能满足宪法司法化的要求,宪法司法化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宪法司法化是对宪法性质、功能、宪法效力以及宪法诉讼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本政府日前拟定于今年秋天为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对此,日本各界反应不一,日本共产党等在野党明确表示反对。编者注)。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仅为前首相吉田茂一人举行过“国葬”。由此能看出,安倍晋三对日本政治的重要性。那么,失去安倍将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白安倍代表的政治力量及其主张的源流。  相似文献   

9.
所谓"安倍经济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推行以2%通胀为目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举国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放宽政府管制、深化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安倍将这"三部曲"称为日本经济再生的"三支箭"。那么,安倍经济学到底是利箭还是钝箭呢?从安倍政府推出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司法制度的核心是司法权问题。在人类宪政法治史上,司法权经历由不独立到独立、由政治上不存在到政治上存在的嬗变,最终使政治性司法权担当起守护宪法的职责。与域外规范宪法相比,我国宪法上的司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色,即法院无权解释宪法、检察权构成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司法独立之核心——法官独立及法官身份保障,我国宪法均未做任何规定。近年来进行的司法改革,有淡化这种特色并补救此种宪法缺漏的功效,值得肯定和继续。  相似文献   

11.
林峰 《求索》2005,(11)
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里,政府的权力由作为全民意志集中体现的宪法来规定,在宪法的规定下由人民授予,即所谓“官权民授”。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民意的最高反映。因而,政府合法性表象源于宪法,实际源于民意。我试着从理解合法性的基本原理开始,试分析维护我国政府长期合法性的基本途径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贯彻宪法基本精神、执政党能力建设和推进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意义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宪法依据所谓政治宣誓制度 ,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任职务时 ,誓言遵守宪法和法律 ,致力于为民服务的一种承诺方式。我国古代帝王的祭天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向上天承诺天子之职的政治宣誓。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规定总统于就职前应进行下列宣誓 :“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 ,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除此之外 ,还规定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 ,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的法官即政府主要官员都应当宣誓就职。自美国宪法以后 ,政治…  相似文献   

13.
廖卓 《岭南学刊》2020,(1):110-115,128
合宪性解释方法可以溯源至宪法回避及合宪性推定理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法谦抑理念。普通司法层面的合宪性解释在我国极易流于形式,甚至导致“宪法泛化”,作为宪法判断方法的合宪性解释亟待发挥应有的作用。合宪性解释必须与国家权力机关主导的宪法审查模式相契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方面可以在立法解释中贯彻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进行合宪性解释,另一方面可以在合宪性审查工作中运用合宪性解释方法作出规范意义上的宪法判断。  相似文献   

14.
王建 《求索》2013,(12):174-176
我国宪法于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而后几经修正。成为我国宪法的现行正本。作为国家根本性大法,宪法只能对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民主制度、国家的法制原则等做出框架性规定。所以。宪法解释就成了当代宪法学研究的核心论题,对宪法解释方法进行考察也成了理解当代宪法实践的前提预设。本文拟从法学比较域出发,解读宪法解释在预设前提、解释对象性质、解释方法应用、解释创造性程度、解释结果确定性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部门法解释的法学特质。研究宪法解释及其法学特质,以充分凸显宪法解释在法律解释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更加全面的把握宪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完法及其解释方法的研究有益于廓清现代法律的框架体系.深化对宪法文本特别是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立法委员申请宪法解释程序的法定要件分为:申请主体、申请条件和解释对象.在界定这些法定要件时,是否考虑申请主体的主观利益、政治立场?台湾地区在将德国宪法解释制度移植于本土法治环境时,对于上述问题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议,而这些分歧与争议主要源自对"宪法"解释程序功能定位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又源自于"违宪"审查永恒的难题,政治与法律的界分.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物权法》的讨论中,应如何解释宪法中的有关条款、如何认识物权法与宪法的关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也是在解释宪法,而一般专门意义的宪法解释是在法律生效后进行违宪审查时对宪法的解释。立法者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者的宪法解释是有区别的。应该说,立法者通过立法对宪法的解释要比违宪审查中的宪法解释余地更大,更可以甚至更应该作扩大解释,更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而加以发挥。立法者在立法中主要是考虑社会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安倍政府领导下的日本已经成为了亚洲地区安全形势紧张的主要制造者。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将使目前的东海和南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甚至推动亚洲出现新的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18.
《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体现了中国直接适用宪法的最新态度。作为宪法适用重要方面的宪法解释制度涉及解释主体、方法、原则以及体系等内容。宪法解释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宪法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关键,宪法规范本身性质之多元性及结构之开放性决定了宪法解释方法的独特性。所以,宪法解释方法选择和运用必然不同于一般法律解释,应秉持中国本土化的思想,注意文义、历史、体系、目的以及社会解释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宪法解释结果的客观性和说服性。  相似文献   

19.
各国宪法解释机关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人大研究》2004,(8):43-45
一、普通法院宪法解释的体制这是指由国家设立的管辖普通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法院 ,承担宪法解释职责的宪法解释体制。该体制的形成 ,源于美国的宪政实践。实际上是通过法院判例逐步确立起来的 ,而并非宪法明文授权的宪法解释制度。在美国 ,联邦最高法院作为普通法院的最终上诉审法院 ,行使宪法解释的权力 ,使得自己成为联邦宪法的最终解释者与保障人。2 0世纪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人权保障在国际社会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 ,由普通法院作为宪法保护人的美国宪法解释制度 ,也被一些国家广泛地移植 ,形成了由普通法院通…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跨域合作是应对公共事务和政府权力外溢的主要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权力模式主张,它的制度演绎首先要解决合法性问题,同时要注意防范其可能威胁宪政框架稳定的潜在风险,因而有必要确定其合宪性维度。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的合宪性基础源于公法思想从规范主义到功能主义的发展,具体的技术手段包括宪法解释、宪法修改等。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的宪法防卫机制应当以"合法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