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其新闻思想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和"民本"思想.范长江把他的新闻思想运用到新闻实践工作中,为党在抗战时期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姜欣 《前沿》2012,(15):122-125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研究中的基础命题.本文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公民新闻能否客观与应否客观,认为公民新闻在中观层面可以达到新闻事实的总体的客观,在微观层面则不必拘泥于传统新闻客观性体制的写作与报道手法.本文进而分析了公民新闻客观性所存在的局限主要为媒介的商业化与公民意识与理性的缺失,同时指出了公民新闻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安新闻是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事实的报道满足受众对社会安定的需要.由此决定了公安新闻具有明确的宣传功能.公安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是通过指导公安机关及全体警察正确执法,维护社会安定,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进行强化指导,增强其守法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全面稳定和正常运转来体现的.公安新闻的宣传功能和指导性原则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公安新闻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有特定的解释,也决定了公安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1月31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杨毅就有关两岸春节包机和两岸新闻交流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5.
新闻和文学现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最初它们却是紧密相联的,那时的新闻和绘画、舞蹈、歌谣等很难区分开来.文字产生后的相当长时间仍是这种状况.司马迁的《史记》,在当时既具有新闻性(大量记载了汉武帝时朝野大事),又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唐朝尉迟枢的《南楚新闻》把新闻和文学合为一家.近现代也有人曾把新闻称为新闻文学,将它划入文学的范畴.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我们的新闻工作,尤其是典型报道常常不自觉地受到文学的影响.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混淆新闻和文学的区别,报道了大量的假典型、  相似文献   

6.
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会问:我选择学习新闻传播学,是想知道怎样写新闻,以后好去做新闻工作,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的历史呢? 回答这个问题,先从老新闻工作者做的新闻为什么比我们好说起.谁都不会否认,老记者、编辑比我们有经验,写出的新闻、设计的选题比我们高明的多.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这种阅历我们看不见,但能够感觉到,就在他们的头脑中.面对无数的事实,他们能够准确而快捷地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够提出旁人意想不到的切入角度.正是他们的阅历,决定了他们在新闻专业方面要比我们强.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与媒体是平等的法律主体,警媒双方关系因信息传播活动而产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各自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警方的新闻权利包括传播权、要求更正权,新闻义务包括公开警务信息、尊重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权利.媒体的新闻权利包括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新闻义务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法律明确了警媒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依据和标准,是确保双方关系正常有序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2007,(1):30-31
2006年12月13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李维一就2007年春节包机、大陆相关银行为台资企业融资贷款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此次新闻发布会摘要.  相似文献   

9.
以一篇有争议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了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的某些隐秘的表现机制,进而借鉴现代语言哲学的伦理语言分析模式,提出分析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的三分法工作模型.主张新闻语言主观性不可避免,新闻语言不自觉地携带不恰当的价值信息是某些新闻纠纷产生的根源,并试图纠正当下新闻写作学对新闻语言客观性把握的某些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13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李维一就2007年春节包机、大陆相关银行为台资企业融资贷款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此次新闻发布会摘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策划严格地说是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策划必须要有准确定位,必须优化选择,讲究技巧与策略,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闻采访中主客观矛盾,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效果.同时,新闻策划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策修养、理论修养、新闻修养和深谋远虑的能力.新闻策划定位准确,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占据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席之地,对社会舆论有很强的引导力.各地民生新闻近几年风起云涌,一些地区的民生新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庸俗、低俗、浅薄和定位缺失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发展,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改善民众道德风尚和建设和谐文化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民生新闻提升舆论引导力,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签能提高公众对某则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也是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受意识形态、市场逻辑的影响以及出于文化冲突背景下宣泄情绪的目的,新闻编译人员常常会在加工源语报道时添加一些新闻标签,主要是意识形态标签、市场取向标签和民族主义情绪标签.这些标签是跨文化偏见的显性表达,违背了跨文化新闻传播的伦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多媒体时代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其在全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民生新闻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从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众话语、民本意识等多维角度去理解.民生新闻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还是一种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但是,我国民生新闻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今后民生新闻必须在坚持自己特色和原则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形式、内容和视角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2006,(1):44-46
12月14日,国务院台办在国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李维一就两岸春节包机和经济交流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2月28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李维一就今年将继续举办国共论坛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其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荷兰新闻传播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以报纸新闻为蓝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新闻理论的话语意义。即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相契合的“新闻文本”出发,作者集中论述了“新闻的话语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和“新闻的话语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两个问题,并且通过话语和认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突显了其对效果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7年2月14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李维一就近期台湾当局推行"去中国化"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9.
刘融 《青年论坛》2001,(4):73-74
有人说,新闻无学,这当然是一种偏见.如果说"新闻无学",首先便是新闻敏感是不可教的.对此,任何新闻教科书都束手无策.面对同样的现实图景,为什么有的记者立刻便敏感到某个新闻题材,而相当多的记者却视而不见,这里是有学问的,这就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偿不闻"悄然升温,成为继有偿新闻之后媒介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有偿新闻的危害,它更严重地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杜绝"有偿不闻"现象的过程中,加强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举措.同时,必须大力提倡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把新闻行业的自律和他律紧密地结合起来,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