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从现实人出发,揭示了人是社会人的本质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即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依归的思想为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也是顺应我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性战略,以人为本的"人"从外延看指人人,主体上是人民;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是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特别是它的中国化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为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接受、批判和超越,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理论、异化理论、人与法的理论等方面。毛泽东、邓小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使以人为本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许浩 《广东法学》2008,(2):41-45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人权哲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使得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人民享有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做人的工 作,做群众的工作,其根本目标必须落脚到促进人的发展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南而全面发展的设想为圭臬,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努力实现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严军兴  笑宇 《中国司法》2007,3(7):87-89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一向重视人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人作为主体不能不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视自己类的需要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具体到国家和法,理应是“以人为本”,从人…  相似文献   

6.
杨华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本”思想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但是其相同点也仅此而已。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在以什么人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杰 《中国检察官》2007,46(3):13-15
以人为本”的“本”其主要含义是: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应把人当作主体;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应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最终本质和尺度;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应把人作为目的。“以人为本”指导下的法哲学包括的弘扬法律人文精神;认识“人的类本质”,确立人类的法律主体资格;确立个人的权利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8.
付莉莉 《法制与社会》2013,(35):186-187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相结合的理论结晶。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理念的继承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贇 《法制与社会》2011,(19):276-277,28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既是党的执政理念和群众史观的具体实践,又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把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人为本"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作为社会、历史和世界的主体地位。它更为深刻的阐述了唯物史观对人的诠释,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同时要求我们以此为标准全面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1.
杨经录 《政法学刊》2006,23(2):100-103
确立“以人为本”为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首先对“以人为本”要从“名称式”的认识进入到“概念式”的理解;其次,对确立这一原则的理由要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高度;最后,切实的贯彻这一原则要从“抽象”转化为“具体”。  相似文献   

12.
丛涛 《行政与法》2006,(2):33-34
建设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治的和谐程度。而法治的和谐运行客观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和谐法治的精神意蕴,是现代法治理念的逻辑基点。和谐法治的建构必须体恤人性,给予人的权益的最大关注。现代和谐法治的建构在现实层面不能忽视权利意识、行政权力运行、司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8,25(5):83-90
“以人为本”思想有古老的渊源,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现代的提出,与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史紧密相联。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为现代历史提供思想基础和导向,作为一种制度,它为现代历史的展开提供方式和途径。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自觉,也确立了我国明确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由此规定了公安工作的具体方位,它因此给公安工作提供的关键性的思路和方略在于,着重从制度性建设的维度来推动公安工作的现实展开。  相似文献   

14.
张玉国 《政法学刊》2013,(2):107-111
民事诉讼实践经验显示,民事诉讼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民事诉讼的法治要求有诸多不适应。民事诉讼法的发展离不开民事诉讼原则指导和引领,要发展民事诉讼制度,应当先拓展民事诉讼原则,将现代法治同法律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相结合,将以人本精神作为民事诉讼宗旨纳入民事诉讼原则,使民事诉讼法在新原则指引下发展成为具备自新能力的法律系统。因此,更新民事诉讼法原则,创新民事诉讼法律自我创新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不法侵害是刑法中正当防卫的对象。不法侵害的范围应限定为,普通人针对一般法益、重大法益,或无责任能力人针对重大法益所实施的具有急迫攻击性、侵害性,并能够为防卫行为有效控制的违法犯罪行为。能够在客观上归咎于人的动物的重大侵袭,也可以成为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16.
文艺的人民化与人民的文艺化——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读毛泽东文艺观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化特色,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毛泽东的文艺观其实质是人民文艺观,这一文艺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和文艺学为指导,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人民大众与文艺的关系,提出人民是文艺的主体,阐述了文艺的人民化和人民的文艺化,把人民了解、学习、掌握和占有文学艺术纳入人民解放事业,指明了人民及其文学艺术的前进方向。人民文艺观与人民革命观、人民战争观和人民大生产观等,共同谱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隽永诗篇。  相似文献   

17.
中华法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以天理为其评价社会规范的最高准则,并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融入其中,认为"礼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手段。这种"天理"观是自然法思想的表现。礼是自然法的现实化,而贯穿在这种社会治理思想中的是一种朴素的"民本主义"。虽然这种自然法思想的发展不能和西欧自然法思想的发展相提并论,但确实起到了抑制"人治"恣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诸多学者对当下大学中的法学教育脱离实践之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大学中的法学教育应该进行实践化的转向这一观点。该观点与大学中法学教育的效果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有紧密关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本文认为,大学中的法学教育不应完全以经验为导向。更应重视法律精神、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法律基本理论的传授。  相似文献   

19.
适用要素分析模式,解决风险社会刑事立法的行为本位思想与我国传统故意理论的结果本位导向之间的矛盾,不仅具备相较于其他故意理论构型的比较优势,更加契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话语背景。但目前国内学界围绕要素分析模式的研究存在诸多误读,亟待澄清。应当借鉴要素分析模式的实质内核,将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中的两类故意分别指代为一般故意和特别故意。应当将一般故意解构为对行为的认识与对抽象结果的意志。应当将特别故意解构为对实质要素的正向犯意认定和对于随附情状的负向犯意认定。应当坚持由人民陪审员对实质要素中的规范要素进行评价,坚持对于随附情状进行认识可能性的事后客观判断。  相似文献   

20.
婚姻制度是规范男女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 ,婚姻关系处在社会生活的表层 ,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建国初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最为剧烈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我国婚姻制度改革体现了由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过渡 ,婚姻制度改革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